|
中國經濟時報:在你看來,我國當前産業結構的總體特徵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王岳平:我國産業結構矛盾表面上是三次産業之間關係的不協調,實質上是産業鏈和價值鏈中過度集中於生産和加工製造環節的中低端,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營銷、品牌等關鍵環節滯後或缺失,由此帶來産能過剩問題突出,能源、資源、環境壓力加大、貿易條件惡化、國民收入增長緩慢、服務業比重偏低等一系列問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産業轉型升級應以
“突破關鍵環節、提升價值鏈”為重點,通過創新創造價值、服務提升價值、低碳拓展價值,促進經濟服務化、工業新型化、發展低碳化。 為此,應推進由主要依靠價格競爭向依靠質量、品牌和服務等非價格競爭轉變,加快實現由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轉變,産業政策也應由過去傾斜式的結構政策為主,向支持關鍵環節的功能性政策為主的轉變。 在很大程度上,在産業升級中應解決“三個過度,一個缺失”的問題。即:過度追求經濟增長、全球分工中過度依賴加工製造環節和加工貿易、競爭戰略過度依賴成本價格,而産業鏈和價值鏈中研發設計、營銷、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高端環節缺失。
中國經濟時報:有一種説法,産業升級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所在。做到什麼程度的産業升級才能真正跨越這一陷阱? 王岳平: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是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在全球産業鏈、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擺脫由低附加值環節的分工向中高附加值環節的分工攀升。 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實現由要素驅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為主的轉變。創新驅動,既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管理創新、品牌培育、渠道建設等非技術創新。而且要由以價格競爭為主向以質量、品牌、服務等非價格競爭為主的轉變。同時還要有實現上述兩個轉變的制度環境。比如,鼓勵創新和非價格競爭的知識産權保護、誠信體系,擺脫過度追求增長速度的政績考核機制。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可能遇到的障礙有:一是能否有效擺脫支撐經濟持續增長的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二是獲得高生産率、高收益率的條件,包括創新激勵、人力資本形成和發揮作用的制度條件。三是收入分配能否形成支撐經濟持續增長的市場,即勞動報酬能否持續增長。
中國經濟時報:新一輪全球産業轉移中,發達國家實施的産業回歸會對中國的高端製造業等産業形成什麼樣的衝擊,應如何避免? 王岳平:關鍵是自己怎麼做,而不是別人怎麼做。發達國家一直在高端製造業佔有壟斷地位,我國的産業政策就是要鼓勵企業積極向高端製造領域進軍,打破發達國家的壟斷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