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一季度例會在一如既往地提出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外,還指出未來物價走勢存在不確定性。
相比於去年四季度例會的“物價形勢基本穩定”的措辭,央行的最新表態傳遞出物價反彈的信息,説明未來物價走勢不容樂觀,央行對未來通脹形勢的警覺度進一步提升。
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2%,接近今年CPI控制目標3.5%,高於一年期存款利率3%的0.2個百分點,時隔10個月後負利率重現。雖然有跡象表明3月份物價指數可能重回2時代,但是,今年物價“前低後高”走勢應該在預料之中。
從國內情況看,蔬菜等食品類價格走勢不確定性非常大。雖然已經進入冬春交替季節,氣溫轉暖,蔬菜等農作物供應增加,價格將會有所下降,但是隨着季節變化、自然災害和各種疾病疫情突發事件等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同時,勞動力價格正在走高,資源能源價格正在密集上調,外匯佔款還在增加,被動發行基礎貨幣仍在增大,市場流動性過剩對物價衝擊隱患沒有根本消除。再者,穩增長對貨幣信貸投放需求壓力很大。通脹的貨幣因素隱患仍在。
從國際上看,美歐日正在實行一輪又一輪的貨幣寬鬆政策,對中國輸入性通脹壓力沒有減低。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發達經濟體貨幣過度寬鬆使得人民幣升值加速,引發熱錢大舉進入中國,不但衝擊資産價格,而且帶來基礎貨幣被動發行增大,衝擊國內物價。二是發達經濟體放水貨幣造成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國對國際大宗商品海外依存度越來越高,使得輸入性通脹加劇。
穩增長和控通脹是央行貨幣政策的兩大目標。但是,兩大目標並不總是一致和協調的,這就要求央行在貨幣政策上要處理好穩增長和控通脹的關係。相比於去年的穩增長,控通脹將成為今年央行貨幣政策的主要調控目標,與去年的相對寬鬆相比,貨幣環境回歸中性亦將成為今年貨幣調控的大方向。
今年4月份以後,如果物價走高勢頭過猛不排除後半年有加息之舉,再度下調準備金率和利率的可能性則將漸行漸遠。這對資本市場、房地産市場以及其他投機炒作市場都將帶來較大影響。未來貨幣政策趨緊導向意味着,將使得更多流動性進入到實體經濟、實體企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