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應對外企雲服務競相進入我國帶來的挑戰,建議相關部門加快健全相關配套政策法規體系和管理機制,實行並加強對雲服務提供商的准入管理,支持本土企業提升雲計算服務能力,鼓勵我國用戶使用本土企業提供的雲服務。
近期,作為全球雲計算代表企業之一的亞馬遜,悄然推出雲計算産品的中文網站,被業界普遍視為其雲服務進軍中國市場的前兆。2012年下半年,已有微軟等多家外企通過多種方式將雲服務推至我國市場。外企雲服務的競相進入對我國尚處培育期的公有雲服務發展將帶來什麼影響?是否預示着我國雲計算發展將遭遇
“狼來了”的危機?我國如何做到既積極合作又謹慎應對並在雲服務等新興産業領域實現自主創新發展?這些都需要我們冷靜分析。
亞馬遜心儀中國市場並非最近的事。2010年前後,亞馬遜就曾與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進行公有雲進入中國的談判,後出於成本考慮暫緩了相關計劃。此次亞馬遜中文網站上線,自然被外界視為其既往計劃的延續,尚需確定的只是其雲服務落地的時間和模式問題。此外,瞄準我國公有雲服務市場的外國企業,不是只有亞馬遜,微軟、IBM等多家外企已經邁出實質性步伐。
(一)外企進入我國雲服務市場有三種模式
一是授權國內企業運營雲服務;二是借助數據中心建設運營提供雲服務;三是成立合資公司進軍我國雲服務市場。
(二)我國規模迅速擴大的雲計算市場吸引外企競相進入
我國雲計算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但無論公有雲服務市場還是整個雲計算市場的增長潛力都相當巨大。據預測,我國公有雲服務市場規模將從2011年的2.97億美元擴大至2020年的38億美元,整體雲計算市場規模將在2016年前保持36%以上的高速增長。這正是外企競相進軍中國市場的主要原因。
當前,我國自主雲服務發展尚不成熟,呈現出服務內容少、服務範圍窄、服務水平低、服務模式不豐富、標準化程度差、市場集中度低等特徵。在此背景下,外企雲服務的強勢進入將可能給我國雲服務及整個雲計算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一)信息技術領域的馬太效應可能延伸至雲服務市場
憑藉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多年經營,外企已積累了大量服務經驗,形成了多種服務模式,擁有提供大規模雲計算服務的能力,加之跨國巨頭擁有一流的品牌信譽和優質的用戶體驗,這對我國本土雲服務企業將造成較大衝擊。
(二)外企掌控雲服務將不利於我國雲計算自主發展
應用驅動、服務牽引是雲計算的顯著特點,雲服務的發展能夠帶動軟硬體産品和信息技術服務等産業鏈上下游環節的發展。如果雲服務發展被外企主導,則相關環節的自主發展就難以實現。由於互為上下游、擁有共同客戶群、技術實力相當等因素,微軟、IBM、SAP等跨國巨頭在傳統信息技術領域已有多年深厚的合作關係,因此這些外企在構建自己的雲服務信息系統時,自然會優先考慮外國企業。同時,這些領先的國外雲服務巨頭,本身就擁有實現縱向一體化的資源和實力,在雲計算基礎軟體、硬體和解決方案方面也已深耕我國市場多年,佔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無論何種情況,外企的這種動向都勢必會對我國雲計算及相關領域的自主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三)可能加大我國雲服務用戶面臨的安全風險
安全風險一直是關係雲服務發展和應用成敗的重要因素。即使外企在運營雲服務時遵守相關法規,能夠實現對用戶信息的保護,但仍會在三個方面加大用戶的安全風險。
第一,外企在雲服務方面運營多年,儘管已經建立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服務標準和規範,但不一定完全適用於中國國情和用戶需求。若發生衝突,我國用戶在維權方面可能面臨重重困難。
第二,外企雲服務進入將帶來跨國家的司法管轄區問題。如果外企雲服務廠商將我國用戶的數據存儲或轉移至國外,用戶就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遵守當地的一些法律規定,這也會帶來一定安全風險。
第三,對於外企雲服務,我國在雲服務標準、規範、制度等方面還無法進行有效監督和約束。
(一)應客觀對待外企雲服務競相進軍中國市場
亞馬遜、微軟等跨國IT巨頭的強勢進入,確實給我國發展尚不成熟的雲服務産業和雲服務企業帶來了嚴峻挑戰。但是,外企雲服務優質的用戶體驗可能激活我國雲服務用戶需求、激發雲服務市場做大,而外企健全的生態體系和成熟的服務模式也可為我國本土企業提供借鑒,倒逼我國企業苦練內功、提升水平。因此,對外企雲服務競相進入中國必須客觀對待,既要認識到其消極影響,又不必過分擔憂,要“戰略上藐視”與“戰術上重視”並重。
在戰略層面,要相信我國在互聯網信息服務領域的基礎和優勢,不畏懼外企雲服務的進入。我國在互聯網信息服務領域擁有世界一流的發展實力,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在雲服務領域的布局也已初見成效,部分企業的PAAS平台吸引了數十萬開發者入駐,形成了雲主機、雲存儲、開放數據庫等基礎設施租用服務和多種在線軟體服務。同時,我國在雲計算服務器、存儲設備和私有雲解決方案方面也已具備一定的實力。因此,應以之為基礎,積極將外企帶來的發展壓力化為推動本土雲服務和雲計算發展水平提升的動力。
在戰術層面,要認清當前我國雲計算發展仍處於起步期,屬於萌芽産業,必須進行一定的支持和保護。要大力支持我國本土雲服務企業充分利用本地服務化的優勢,努力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為深耕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市場、開拓大企業市場爭取時間和空間。
(二)應對建議
為了妥善應對外企進入帶來的挑戰,實現我國雲服務及雲計算的健康有序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建議從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加快健全相關配套政策法規體系和管理機制。完善數據、軟體等託管、個人隱私保護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與標準規範,明確數據託管要求,對事關國家信息安全、企業信息和用戶隱私的敏感數據,應禁止託管到第三方平台上。加強對雲服務及雲計算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明確對口管理部門。
二是實行並加強對雲服務提供商的准入管理。實施雲服務提供商准入制度,對服務提供商的基礎資源情況、運維能力、安全資質、信用水平等各方面定出門檻。在此基礎上,加強對雲計算行業的監管,以法律形式明確雲服務提供商和用戶之間的責任和義務,確定雲服務的合同範本;要求雲服務提供商報備有關雲服務項目及其基本內容,以及接入雲服務的客戶信息;對於提供雲服務的外企,要求數據中心必須建在國內;建立審計標準和制度,定期對雲服務提供商進行以安全為主要內容的評估,監督雲服務提供商安全管理用戶的數據。
三是支持本土企業提升雲計算服務能力。綜合運用政策、規劃、資金、項目和行業管理等手段,支持互聯網企業發揮在服務能力、技術以及客戶群方面的優勢,加強與國內軟硬體企業合作,在雲計算終端、雲計算基礎軟體和應用軟體進行共同研發和市場推廣,合力支撐我國雲服務的發展,進而帶動其它雲計算業務的壯大。鼓勵本土企業開發、運營自主的雲服務,而不是一味地淪為外企雲服務的渠道商。
四是鼓勵我國用戶使用本土企業提供的雲服務。明確雲服務採購方面的具體標準和要求,將雲服務納入政府採購的範疇;通過稅收抵扣、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企業用戶優先採用本土企業提供的雲服務。完善信用評估機制,對雲服務提供商實行信用等級評價,提高用戶對本土雲服務提供商的信任和使用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