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高興看到政府大手筆治理環境污染。但少數人污染天空、河流悶聲發財,卻讓飽受污染困擾的民眾買單,顯然有失社會公允。 去年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北部地區持續霧霾天氣,讓全民空前重視空氣質量。春節期間山東境內曝出豎井排污污染地下水的傳聞,再加上春節後上海水域出現大量死豬,又讓全民關注到水體質量。除了空氣和水,遭受不幸的還有土壤、食物,湖南曾屢屢曝出大米金屬超標的事,全國都有污染大戶附近出現“癌症村”的新聞。為何企業爭相污染其立足的土地?蓋利益和不健康的競爭環境使然,這不言自明。在此只談污染後果,污染得益一方一定是企業主,企業主靠污染賺錢之後,可以一走了之,無奈的是普通居民。山西因煉焦污染嚴重,但有錢人早已在全國各地置業,留給普通人千瘡百孔的環境。 人們無法在毒氣毒水中安然度日,所以要治理治理污染。北京最近決定集中整治大氣污染、污水、垃圾,三年內投資超過千億元。至於資金,必然是以政府投入為主,而政府資金其實是全民稅收,此後環保企業的運營也是靠政府補貼,這其實就是企業污染全民買單。
筆者上周接觸過一家上市公司,其在山東建有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越多越賺錢,所以污水處理廠成立專門機構去查排污企業是否偷排污水。這就使得排放污水有了利益直接相關方,偷排污水的受益人是排放企業,而污水處理廠成了受損方。 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雖然很多人是污染受害者,直接受損方是一個群體,這樣對抗污染的積極性就降低,而政府往往被企業利益綁架,有些企業本身就是政府興辦,有些還是納稅大戶。如果想讓污染減少,或者讓污染能夠得到很好處理,就需要讓污染企業付出代價,或者在污染排放過程中培養直接受損方。 例如,國內三大油企長期供應質量不高的成品,含硫和含鉛量高,並進而轉化為空氣中污染。三大油企既然不想再升級改造生産線,就應該為污染付費。使用煤炭發電、生産焦煤的企業,也應該為污染付費,因為開採礦藏污染水源的企業也要付出成本。 另一方面,治理污染的企業將成為收益方,上述企業為污染所付費用,將成為治污企業的運營資金和利潤。這就會形成污染治理的良性循環。 治理污染需要資金,一般認為當治理生態環境污染的投資佔GDP的2%—3%時,環境質量會有所改善,而我國目前治理環境的投資佔GDP的比例不足1.4%,因此很有必要針對污染企業徵收專項資金。徵收專項資金將使得企業更有動力減少污染,如果企業因為高污染而付出巨大代價並進而導致缺乏競爭力,那麼被淘汰也是良性選擇。 如果治理環境還採用現在方法,排污企業污染動力十足,那麼將會走向污染—治理—污染的循環,將重復消耗自然資源和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