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影子銀行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對於日益增長的影子銀行的規模及其對經濟社會的巨大影響,也使得人們不得不客觀地來看待影子銀行的功與過。為此,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年會現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
中國經濟時報:您剛才在演講當中談到了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和影響還不是很大,對於剛才論壇嘉賓提到的影子銀行規模大約佔銀行總資産的四分之一左右,您怎麼看待當前影子銀行的具體規模有多大?
巴曙松:我覺得首先要界定什麼叫影子銀行,如果説受到嚴格的監管、杠桿率受到限制,期限錯配也有限的,你很難把它界定到影子銀行,也不能混淆説將所有表外業務比如傳統的受到資本約束的業務界定為影子銀行,如果我們把信託所作的一些受監管的産品,以及再排除受到監管的銀行理財産品的話,中國目前的影子銀行的規模會比現在提到的數據要小得多,也不像人們所説的那樣大。
當然影子銀行中間也有很多風險,未來需要界定影子銀行産品當中不同的法律關係,不同的監管部門怎麼樣形成一個統一的對待所有理財産品的標準框架等難題。
中國經濟時報:也就是説,影子銀行其實是可以有一條可以規劃發展的路可以走的?
巴曙松:中國的影子銀行産品其實存在着信貸投資管制,在很大程度上在金融管制、利率沒有市場化、信貸投放存在嚴格管制、不同金融市場存在嚴格分割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一些産品。因此現在不是重新加強審批讓它回到傳統的、單一的存貸款業務模式,更不是去恢復管制,而是通過繼續推進市場化,讓資源流到能夠更有效率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手裏,這個就需要對其風險進行監管,並強化法律關係。
中國經濟時報:剛才有嘉賓提到影子銀行其實對經濟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您怎麼看?
巴曙松:歐美的影子銀行與中國有很大的差別,美國更多的是以房地産相關産品的證券化,基於提供流動性和杠桿放大的産品。歐洲市場上主導的産品是基於對衝基金為主體的産品。基本上是非常大的規模,也有非常高的杠桿。而中國這些所謂影子銀行産品,基本上沒有什麼高的杠桿,而且這些項目基本上都流入到實體經濟當中。雖然它回避了一些監管,但依然回到了實體經濟中。因此,要非常謹慎地使用那些內涵外延不清晰的概念對待所謂的影子銀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