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全國首個省級國五條細則落地,廣東版國五條&&。
這一細則是含糊的,充滿了立即、過快、嚴格等難以定量的詞彙,給實際操作增加了難度。在最惹人關注的20%個稅如何徵收問題上,甚至沒有提及20%這一數據,只是&&“嚴格執行國家關於出售自有住房個人所得稅的徵收規定”。國五條實施細則中20%是政府的規定,而以往按照原交易總房價1%的稅率進行徵收也是國家明文的豁免規定。其他限地價、競房價、增加保障房等措施也是老調重彈,只有兩條是明確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市繼續嚴格執行住房限購政策;年底地級以上城市房産信息聯網,為未來實行統一的稅收打下基礎。
未來廣東房産調控力度究竟如何,有待於其他城市的表現。相信其他地方的細則會參照廣東細則依葫蘆畫瓢,不會清晰到哪兒去。
目前對於房地産宏觀調控而言,最困難的是房地産市場已經産生了分化。包括廣州、深圳在內的一線城市,是去年以來房價上漲的熱點區域,其他沿海城市如廈門等,房價也處於急速上升的通道。與此同時,鄂爾多斯、溫州等城市的房地産價格大幅下挫,已經導致當地的金融鏈條出現裂縫,銀行的呆壞賬上升。面對急劇分化的市場,需要的是不同的調控手段,在保持當地市場穩定的同時優化結構,增加保障房供應,抑制投資投機需求的過快增長。
國五條實施細則徵收20%的個稅若嚴格執行,不會推高房價,可以肯定,即使沒有20%的個稅,房價該漲的地區照樣會漲。房價主要由貨幣、收入、通脹預期推動,而不是由稅收推動。如果我國的貨幣發行量居高不下,房地産依然會作為居民主要的避險品種受到青睞,在房地産牛市中,20%的稅收將作為固定成本轉嫁給購房者,在房地産熊市中,20%將成為賣家的成本減少賣家的收益,但無論房價上升與否,20%的收益將納入國庫成為地方政府又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
國五條推向市場後,各地二手房交易進入高峰期,這是規避稅收成本導致的剛性需求大爆發,也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房價上升的延續,而非因為徵稅導致的房價上升,相反,一旦20%的徵稅真正落地,各地房地産市場二手房交易將進入一段時間的真空期。
從廣東此次推出的細則來看,未來房地産政策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繼續增加保障房供應量,繼續增加普通商品房供應量。楊紅旭&&,作為經濟重鎮的無錫房地産市場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定,是因為保障房的功勞。因為過去十年,無錫建成商品房5500萬平方米,建成保障房6200萬平方米。事實上,無錫進入産業調整瓶頸期,城市範圍擴大與負債率的上升,同樣抑制了無錫房價的上升。
數據有時候並不反映真實情況。一些城市的平均房價受到抑制,並不代表核心城市房價下挫,如哈爾濱。最近,哈爾濱市住房保障和房産管理局發布消息,不僅年內將呼蘭、阿城兩區納入限購範圍,而且中心城區除棚戶區改造項目外,不再供應商品住宅建設用地。這樣的政策將推高中心城市的房價,有利於購房者向周邊地區擴散,從房地産均價來看,數據將保持穩中有降,十分漂亮。
推測未來的房地産政策走向可能有以下兩點:
第一,改造棚戶區、大建保障房將繼續成為重點,這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緩解房地産泡沫痛苦的有效手段。第二,不同地區的房地産政策也將不同。對於房價泡沫較為明顯、房價上升過快的城市,以抑制為主,房地産調控的威力主要體現在這些城市;對於需要大力發展的中西部中小城市,對於負債率較高的城市,房地産調控將會溫柔得多;對於溫州等城市,房地産泡沫已經崩潰,實體經濟艱難行進,這樣的城市已經無需房地産高壓政策,只能靜聽房地産墜底的聲音。以保障房彌補以往的不足,以統一的房産聯網信息打下稅收基礎,將是這兩年政策的重點。
中國的房地産市場板塊已經破碎,各地需要的是不同的政策,含糊不清的統一政策起到的效果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