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破産法》裁定,對無錫尚德宣布實施破産重整。從昔日的光伏標杆到今日的破産重整,作為“産能過剩”的犧牲品,尚德的命運給中國敲響了警鐘。政府在産業發展中到底該扮演什麼角色是必須反思的問題,如果不徹底反思政府主導産業發展模式,不改變以GDP為綱的“標尺競爭”,“尚德危局”可能不會是一個特例。
“産能過剩”是當前中國經濟的最大挑戰。由於多年來一直沒能有效地解決結構性産能過剩難題,又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中國以往“大進大出”經濟循環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周期性和結構性”産能過剩的疊加使矛盾進一步凸顯。目前,我國製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産能閒置,35.5%的製造業企業産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僅鋼鐵、水泥、汽車、紡織等傳統産業,就連風電設備、多晶硅等部分新興産業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産能過剩”。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156家電池組件企業2011年的太陽能電池産能已超過35GW,2012年産能在40GW以上,産量將超過24GW;歐盟發布報告也顯示,2012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産能達到80GW,我國佔據超過50%份額。2011年以來,外部需求大幅萎縮造成光伏産品價格急速下滑,多晶硅電池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最新統計顯示,國內40多家多晶硅企業除6至7家上市公司外,其餘已陷入全面停産狀態。
從全球情況看,對新能源的市場需求已經趨於飽和,但各國都要在有限的市場資源中獲得更大的份額,自然不可避免地要“短兵相接”,加劇貿易摩擦。更令人擔憂的是,過度的産能冗余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和非有效配置,市場價格大幅下滑,宏觀效益狀況惡化,部分企業破産,甚至可能誘發銀行不良資産上升等一系列連鎖風險。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超過17個,而有些並未充分論證規劃。一哄而上、高度同質化發展的結果,是在短短數年時間內,一些新興産業就陷入競爭激烈並導致全行業虧損的困境之中,大有“早衰”的症候。
深層次看,我國的“産能過剩”既存在市場性過剩,也存在體制性過剩。除了經濟周期性波動帶來的“産能過剩”外,我國工業産能的過快擴張還與投資體制轉型、地方政府存在投資衝動以及以GDP為綱的經濟核算體系密切相關。首先在於政府直接主導下的産業發展引起企業成本外部化效應、投資補貼效應和風險外部化效應等扭曲企業投資行為的因素,並進而導致投資競爭,使産能擴張難以抑制;其次,許多産業的技術水平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使得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投入、産量的擴張以及價格的競爭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質量改善上。
更本質來講,根源在於以GDP為導向的經濟核算和政績考核體系。由於GDP以産出為核算標準,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容易高估經濟規模和總量,造成“增長幻覺”,同時重復核算和過剩産能很可能被計入GDP核算中,因此,以GDP為綱的考核體系是導致“標尺競爭”,造成嚴重産能過剩的根源所在。如果不徹底改變以GDP為綱的發展思路,不尊重産業發展規律,沒有進一步推進體制改革的決心,“尚德危局”可能還會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