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黃浦江上游死豬漂浮事件成為一時熱點。據上海市政府通報,從3月8日以來,上海方面打撈起的死豬總計上萬頭。據人民日報記者觀察,上海方面稱對於死豬事件並沒有刻意隱瞞,但信息發布方式仍有改善餘地。 據人民日報報道,黃浦江浮現死豬的現象並非今年獨有,“一年總會撈出三四千頭”。今年之所以引起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數量較大。雖然對於多少死豬會污染水質的,尚無科學的結論,但死豬與作為自來水來源的河水並存,引起市民不舒服和對水質的安全&&擔憂,完全正常。承認這點,相關職能部門的行動和反應就應更直接迅速。 死豬事件,還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輿論發酵。這裡面既有信息不對稱的原因,也與對政府監測的不夠信任有關。通常,公眾對於身邊污染的警惕性會高於職能部門。相關職能部門如接到反饋,立即回應,並着手調查,跑在恐慌和謠言的前面,對安撫公眾、平穩事態,大有裨益。上海方面稱沒有刻意隱瞞,但在“刻意隱瞞”與公眾的正常期待之間,還存在一個通報方式及通報是否及時的問題。比如,影響力極大的@上海發布
出現了遲遲不發聲的現象,實在不應該。人民日報記者認為,信息發布方式仍有改善餘地,或許正在於此。 隨着打撈接近尾聲,死豬風波正慢慢淡去。但到目前,死豬的具體來源仍存疑。人民日報稱,“根據死豬耳標等養殖信息,上海松江區農委相關人士推斷死豬基本來源於上海的上游地區”。這種説法,對事件的追責而言,遠不夠清晰。且常年出現數以千記的死豬,為何僅限於打撈,也應當引起相關方面的反思。 如果説黃浦江浮現死豬,是一種被動接受的結果,那麼,瀟湘晨報記者在浙江嘉興的採訪或許揭示的是另一種根源性的污染狀況。在原本的魚米水鄉,一些河流因為常年的死豬浸泡和豬糞的排泄,已無魚可撈,撈豬在當地成了漁民的副業。由於經歷寒冬,豬的死亡率提升,污染狀況進一步凸顯,乃至出現污染轉移,影響到了下游河流。 按理説,飼料供應和市場需求的旺盛,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得規模養殖成為可能,也給更多的村民帶來了致富的機會。但不可忽視的,這些規模化養殖也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環境的困擾。除了死豬,豬糞也成為污染的另一來源。儘管當地&&了一系列措施,嚴厲制止亂扔現象,但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其中主要原因是,對於死豬和豬糞的處理能力還是未跟上。 當養殖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死豬以及豬糞都將會成為不可忽視的大問題,而相關的硬體設施和風險應對並沒有跟上。當然,這與養殖戶對豬糞和死豬的不當處理有關,不過,相對於污染重的化工廠,這種污染在最初更容易被忽視。對於經濟模式的調整,政府應保持一定的預見性、指導性和規範性,無論是硬體條件還是監督方式,都要與生産方式、經營模式的轉變保持匹配。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環保觀念在發展中的地位被進一步突出。黃浦江死豬現象以及嘉興的生豬養殖所帶來的環境危機説明,美麗中國由觀念進入現實任重道遠。其中,政府以及社會重視環保,如何治污是一方面,而相對於治污,美麗中國的建設更指向一種生産和發展模式的升級——防污先於治污。在未來的發展中,政府需要面對新産業、新格局、新問題,在環境保護、環境治理上,對自身角色做出相應調整,同時提升區域間合作。這樣,“美麗中國”,並不遙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