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央視財經315晚會中曝光了某醫藥廣告中的神醫都是演員後,人們非常憤怒,然而,憤怒並不是終點,細心的觀眾最近發現,這個醫藥廣告還在播。 神奇的是,這個315被央視曝光的孔氏化糖貼,居然在網站打上了“315、工商局聯合打假”的字樣,然後説,如果消費者不是在孔氏化糖貼的“官網”買的産品的話,要是假貨則不會管。這種做法無疑是想蒙混過關,萬一不太明白的老百姓在315之後一上這個網站,可能會理解為央視315曝光的是孔氏化糖貼的假貨,而你只要在它的“官網”買,那就沒事。 “315”晚會實在是一種中國式悲哀,其中充斥着營銷味道、商家無良以及消費者的無奈。中國人有典型的健忘症,所以,在一個特定的日子來維權,其實不是一種最好的方式,義憤之後,人們發現,問題依然存在。這一幕似曾相識,就在國家禁止明星代言藥品廣告之後,你依然可以在電視裏容易地看到明星聲情並茂的鼓噪。 這個醫藥廣告的問題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假問題。根據2007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令第26號《醫療廣告管理辦法》中第七條的規定,醫療廣告的表現形式不得含有以下情形:保證治愈或者隱含保證治愈的;宣傳治愈率、有效率等診療效果的,等等。但是現實情況卻是,醫藥廣告,無論是正規廠家還是這種找演員來表演的醫藥産品,其廣告都在宣傳着其産品的治愈率與有效率,經常還用誇張的百分比來説明治愈率。還有不少治療機構,在報紙上打的廣告常稱自己屬於軍方等。 一般來説,年輕群體與知識群體較少上當,反而是那些慢性病或是老年病纏身的老年人群體容易上當,他們對於自身的慢性病倍感痛苦,正規醫院的治療即使很到位可能對這些病也難做到藥到病除,所以其中病患者就輕信了這些誇大宣傳的醫藥廣告,另一些人可能剛開始患病時還有理智,但是到最後因為病痛折磨時需要一根救命稻草,抱着試試看的態度去求助於這些誇大宣傳的産品。 炮製出這些産品的人,究竟是怎樣的心理呢?首先,能夠長期做醫藥保健品(尤其是那些所謂的家傳秘方等)這個生意的人,非常精準地把握了這些病患者的心理,並且,他們的産品大都也不至於吃死人,以廉價成本來製造藥品並誇大宣傳。醫學與醫藥,有時更像一種巫術,可以來回變通。醫藥廣告説自己的藥有效,但你吃了沒用,他可以説你對此藥不敏感,但此時,你已經花了錢。除了藥品,誇大宣傳的保健品也是如此,因為人們對於看病貴看病難的心有餘悸,加之各種衣食的安全問題,人們變得比任何時候都迷信養生,誇大宣傳的保健品就應運而生。 騙人的邏輯大致就是如此。坦白説,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要是他違規或者違背了基本的道德,那麼只能強制讓他醒過來。既然有明文規定,那麼需要做的就是斬斷利益鏈條,將它們禁止。如果做不到,那麼一定是利益相關方被利益牽絆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