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製造業的磁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國情咨文中喊出重振美國製造業的口號。此前,蘋果公司宣布從2013年開始把部分電腦生産遷回美國,又為美國製造業“回流”本土增添了一份新料。 不少人認為這是美國掀起的一股“再工業化”浪潮,實際上奧巴馬執政以來的各種原文表述,始終強調的是“重振製造業”,而非“再工業化”。並且,美國製造業自上世紀中期以來也未曾“衰落”,而是部分向海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轉移,即所謂“本土收縮”。 也正是因為“本土收縮”,包括蘋果手機在內的諸多産品才會在中國生産。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産品多為生活和辦公的必需品,需求彈性較低,進口量不會因美國重振製造業而出現較大波動。這在2009年發布的《美國重振製造業框架》中也有體現:“那些勞動力高度密集的、耗費原材料的製造業並不適合‘美國製造’”,美國是要“抓住未來製造業的機會”,如清潔能源産業、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納米技術等等。 美國重振製造業不會對現有的美國自華進口結構及進口量造成大的影響,也不會對中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如紡織、服裝、鞋類、玩具等行業造成太大衝擊,卻很可能對我國正在努力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形成挑戰。2012年7月,《“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我國將努力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這些産業發展重點,與美國重振製造業的核心存在較大相似性。 這個結果不知道應該令人高興還是令人擔憂。如今,重振製造業已然成為美國付諸實踐的一個戰略。該戰略客觀上為中國傳統製造業維持發展保留了一定的生存空間,未來3—5年,那些帶有傳統優勢的“中國製造”類産品仍然具備發展機遇和出口機遇。對此,中國應理性認識,不必過分擔心美國重振製造業帶來的衝擊,更不必以此為外部壓力盲目強化傳統製造業。相反,中國需要努力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加快改變産業結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爭得一席之地,在未來新興産業的全球競爭中佔得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