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發出“就算巴菲特來也會被套牢”的感嘆。姑且不講巴菲特投資中國股市是否真的會被套牢,這一聲嘆息還是多少道出了中國眾多投資人的無可奈何。上證指數2001年就曾經達到2200點的位置,目前12年過去了,上證指數還是在2200點位置掙扎,12年原地踏步,不可謂不熊。如果要是跟美國比,就更明顯。道琼斯指數最近天天創歷史新高,已經超越金融危機之前的高點,確實令人羨慕嫉妒恨。而A股自今年春節過後開市以來卻垂頭喪氣。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而中國的實體經濟從數據看一直很好,為什麼股市卻是如此低迷?股市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值得深思。
股票指數反映的是股票價格的高低,而股票的背後代表的上市公司的資産質量。股票作為一種交易品,與絕大部分商品沒有太大的區別,其價格通常受如下因素的共同影響:股票的質量、股票的數量、股票的定價以及資金的數量。
讓我們看看最重要的問題:股票質量的問題。從性質看,中國上市公司絕大部分都屬於強周期性股票,其中,銀行、地産、鋼鐵、有色、煤炭、電力、石油石化、建材、工程機械、建築等類型的公司佔據了絕大部分權重。周期性的股票通常都跟投資周期有關,業績極不穩定。尤其當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一定規模後,這類股票業績的成長性就越來越差,如果不能提早轉型,最後的命運都很堪憂。如果一個行業、一個公司不能給市場帶來想象空間,對資金自然就不會有吸引力,從而難以獲得估值溢價。這種類型的股票通常只有在價值嚴重低估的時候才會獲得資金短暫的光顧,而在短暫的炒作過後又剩下一地雞毛。股市之所以熊途漫漫,歸根到底還是一些股票的質量問題。
儘管A股市場裏,與這些跟投資密切相關的股票完全不同,一些優質的消費股和醫藥股,都走在長期的上升通道中,只是它們所佔權重太小,無力左右大勢。
除了質量,人們對前景的預期更為重要。與周期性股票佔主導地位相對應的就是,我國的經濟發展仍屬於投資拉動型經濟。儘管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還有一定的空間,比如城鎮化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農田水利建設還需要加強、城軌和地鐵建設如火如荼,但這已經不足以讓中國的經濟重新回到高速增長的軌道,經濟平穩增長是趨勢,以上方面只不過是這個平穩增長的支撐點而已。投資拉動型的經濟不具有太多可持續性。基礎設施建設總是只持續一段時間的,最好的情況是,在此之前完成經濟轉型。但人們都知道,轉型知易行難,人們在股市中也投射了這種比較悲觀的預期。股市是最有效的市場,因為參與者眾多,參與者會把各種信息和預期帶入股市。如果我們基於現在的經濟很不錯、進而認為股市也應該很不錯,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股市只反映未來。
很多人把美國股市的上漲歸結於美國的貨幣政策寬鬆,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近來人們熱議的中國貨幣超發也是事實,那為什麼股市不漲?歸根到底,還是在於經濟增長的前景不同。很多人疑惑一個現象:為什麼金融危機發生在美國,可是美國股市卻率先創出歷史新高,而在實現經濟平穩增長的中國,A股卻仍在底部掙扎。金融危機對於美國來説並非致命傷,美國依然是世界最具創造力的國家,對世界各地的人才、資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説白了,股市就是一個投資者對未來前景的看法。
如果一個公司的股票長期萎靡不振,就代表投資者不看好這個公司的未來。
一些投資者不認為這些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未來非常有前景,所以才會“以腳投票”。對於整體股市的態度,則部分反映着人們對經濟發展與增長的看法。如何才能改變人們的悲觀預期?唯有加快改革。李克強總理説過:“改革是中國未來最大的紅利”。地方政府與國企投資拉動型的經濟模式應該果斷轉型,經濟增長的質量需要加強,並真誠地鼓勵創新,只有這樣,投資者對經濟的未來才會持樂觀預期,那麼,股市便有了朝良性方向發展的可能。各方並不乏對改革的真知灼見,就看決心與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