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M2的壓力?
2013-03-14   作者:每經評論員 葉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字號
 
  葉檀

    中國貨幣政策改革如箭在弦。
  廣為流傳的數據是,中國人民銀行統計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廣義貨幣發行量(M2)達到99.86萬億,佔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約四分之一。這被歸咎為房價上升、通脹壓力上行的罪魁禍首。2012年,我國名義GDP是2002年的4.5倍,M2餘額是2002年的5倍,平均每年增長17%左右。
  3月8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在改革開放初期,在通脹可控的前提下,M2增長速度與名義GDP增長速度相匹配或略高一些。因為貨幣化進程加快,一些産品從計劃經濟下的直接實物分配轉變為貨幣化交易,其中土地、房産等的貨幣化更為突出。資産市場的迅速發展,包括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等,以及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也增加了貨幣需求。同時,我國融資主要靠銀行,儲蓄率高,也導致M2居高不下。
  周小川行長所講的通脹可控主要指的是納入國家統計局CPI口徑的生活必需品,而房價等不在其列,這使人們的實際生活感受常常與官方公布的CPI數據不符;CPI與上年相比的計算方法,使物價上升看上去不那麼驚心動魄。事實上,如果假設2001年基數為100,根據2002年到2012年歷年CPI數據,可以簡單計算得出,10年時間,價格總體上升了32.6%。
  很多人通過比較中美日各國的M2,説明中國人民銀行是如何濫發貨幣,事實上,兩者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使用金融總資産與GDP的比率來反映金融深化率,金融總資産是銀行總資産加上公開發行的債券總市值及股票總市值。根據IMF對2011年的計算得出世界平均水平為366%,其中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分別為424%、449%、784%和540%,平均水平為476%,我國為303%,其中銀行總資産佔金融總資産的3/4,顯著高於其他國家,主要原因來自直接融資發展不足。
  我國廣義貨幣發行過多,金融深化率不足,容易形成通脹;並且,居民資産品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産領域,貸款抵押物主要是房地産,使金融、經濟與房地産密不可分。在M2前行的過程中,只有房價能夠趕上M2增長的步伐,而在A股市場,只有原始股東的股價增值能夠超過M2上升的步伐,説明M2給不公平的財産性收入加油添火。
  獲得財産性收入的贏家將收益繼續投入銀行與房地産市場,進一步推高M2,如果這些資金撤到境外,又讓人擔心境內經濟的緊縮,與不公平財富的永久轉移。沒有公平的投資市場,沒有與房地産大致脫鉤的健康實體經濟,央行通脹與緊縮兩難的境地就無法改變。
  既要維持經濟7.5%以上的增速,又要降低通脹與房價的壓力,大力推進債券、金融衍生品等直接融資工具成為重中之重。
  事實上,推進極不理想。以A股市場為例,發展歷史比房地産市場還要長,卻依然存在制度性障礙與失信、圈錢等行為,讓A股市場難有根本起色。這兩年大力推進的債券市場,規模急劇擴張,但債券市場的立身之本——準確的信用評級與定價,卻付之闕如,投資者對於真正的信用風險常常視而不見。降低M2的壓力與樹立市場信用密切挂鉤,決策者唯有以堅定的手段提升市場信用,才能以金融創新改變貨幣超發現象。
  我國的貨幣基本在內部循環,不像美聯儲擁有暢通的渠道轉嫁給全球。為了救市,美聯儲資産負債表從0.8萬億美元擴張到3萬億美元以上,但美國國內的通脹並不顯著,這是因為美國左手將金融産品賣到全球,右手從全球輸入資源、商品,同時有金融與技術創新牢牢掌握溢價。
  人民幣國際化,從理論上可以解決放水淹沒自己的悲劇,如果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得不到追捧,如果人民幣産品投資品種定價扭曲,即使現在就人民幣國際化,也未必能夠緩解M2的壓力。筆者不支持在全球貨幣極度寬鬆的背景下,過早拆除資本投資的堤壩。
  為今之計,只有以穩健的貨幣建立實業根基,在金融市場建立相對準確的信用與定價體系。中國需要更多的高效實體企業與有信用有實力的金融機構,成為人民幣市場化之後中國經濟的鋼鐵衛士。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M2餘額直逼百萬億 吳曉靈建議央行管好貨幣 2013-03-13
以市場開放化解M2壓力 2013-03-12
M2餘額99.86萬億 增長15.2% 2013-03-11
2月份M2增長15.2% 高出擬定目標2.2個百分點 2013-03-11
不宜將M2佔GDP之比偏高與貨幣超發畫等號 2013-03-1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