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發展低碳經濟為契機促進産業結構優化
2013-03-08   作者:王茹 (作者單位: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分享到:
【字號

    低碳經濟作為解決碳排放問題的 “處方”正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將給中國現存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産業結構和能源消費模式帶來新的挑戰。對於中國來説,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産業結構以工業為主,同時又存在着技術和資金上的障礙,而發達國家是基本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之後才開始面臨減排約束,因此中國要降低能耗、實現低碳轉型註定要經歷比發達國家更長、更強烈的陣痛,付出更高的經濟成本。行動的代價顯而易見,行動的代價也清晰明了,作為發展中大國、同時也是溫室氣體第一排放大國的中國如何面對這種挑戰和壓力,有什麼樣的優勢和劣勢,該採取什麼措施突破瓶頸、在新一輪發展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我國從戰略層面推動低碳發展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同等規模或總量的經濟,處於同樣的技術水平,在不同的産業結構下碳排放量就可能相去甚遠。中國應以發展低碳經濟為契機,優化産業結構,建立高效率低能耗的産業結構,加快建立三産配比合理的低碳産業體系,通過産業結構調整體現低碳産業政策導向。
    在三大産業中,第一産業使用的商品能源相對較少,即使是現代農業生産,農作物和動物生長也主要依賴光、熱、土地等自然因素,産生的碳排放相對較少,但化肥的大量使用和畜牧業的迅速發展也使得第一産業的碳排放有增加趨勢。降低農業碳排放的方法,一是發展生物多樣性農業,盡量避免使用農藥、化肥等,無需生産工業化肥每年可為世界節省百分之一的石油能源,不再把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還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二是充分合理利用農副業剩餘物,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包括做飼料、肥料、菌類基料、工業原料和發電等,同時也可將秸稈熱解氣化成可燃氣體,解決小村鎮的一部分燃料問題,降低對商品能源的需求;三是推廣太陽能和沼氣技術,推行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將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的“四位一體”的生物質能利用形式,將解決農村能源供應、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統一起來。
    第二産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體,近年來工業用能的比例雖在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費部門,尤其是電力、工業製造、建築和交通運輸業等。降低第二産業碳排放水平,一是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産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進傳統産業的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修訂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目錄,將焦炭、電石、鐵合金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項目由備案改為核準,提高相關行業准入標準,將碳排放和環境污染審核與生産許可證發放聯動,嚴格限制外商投資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二是培育新興低碳産業,尤其是加快發展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産業在內的國家新興戰略性産業。通過具有導向意義的低碳新興産業的發展,促進中國以低碳經濟為特徵的新興産業集群的形成,從而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經濟科技制高點。對於工業企業,也要加快推行低碳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産機制和精益生産方式。
    第三産業提供的産品主要是服務,其單位産值消耗的能源也非常有限,在産業鏈終端産生的碳排放量較低,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産業,在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尤其是包括信息、物流、金融、會計、諮詢、法律服務等在內的現代服務業,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産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輕等特點,體現了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應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大力提高第三産業在産業結構中的比重。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研發、工業設計、商務、節能環保服務等面向生産的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現代製造業有機融合;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市政公用事業、物業服務、社區服務等面向民生的服務業,加快構建和完善以生産銷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生産生活服務體系,將産業結構調整與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結合起來。對於新興的環境金融等中介行業,因其自身的低碳特徵和對其他行業低碳化的直接支撐作用,應該考慮給予重點關注和適當的政策支持。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沈泉莊發展模式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3-02-08
低碳經濟與商業銀行金融支持 2013-02-01
《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3)》:“十二五”能效投資需求達12358億 2013-01-11
中國低碳旅游國際論壇將落戶貴州荔波 2012-12-27
第二批低碳試點名單下發 2012-12-0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