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孤島式”生存難稱幸福
2013-03-01   作者:胡印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字號
  剛剛出爐的中國農民工“生存感受”2013年度報告透露,去年我國農民工整體幸福感稍有提升,但與人際關係、社會參與、社會地位相關的幸福感數據有所下降。其中,社會參與幸福感僅為52.9分,較2011年下降近5分,大多數農民工對社交缺失帶來的自身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下降感到失望。(《中國青年報》2月28日)
  農民工生活水平提升、健康狀況改善,乃至由此拉升了整體幸福感,這令人欣慰。從早年的扛着行李進城、居無定所,到現在的吃穿無憂、生活無虞,進而産生了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這種變化是積極的。不過,農民工在人際往來、社會參與等方面的缺失,也在客觀上對其形成極大困擾,這種“孤島式”生存難稱幸福。
  “孤島式”生存主要體現在:其一,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很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城市的萬家燈火基本上與他們沒有太大關係。無論是戶籍這樣的剛性身份證明,還是公共福利、社會保障、醫療衞生、文化設施等,對他們均構成日益堅固的壁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新近指出,在戶籍制度上城鄉之間不平等福利竟達60多種。
  其二,進了城的農民工日常交往依然局限在同鄉、同業範圍內,而且出於現實生活乃至安全感的需要,這種基於血緣、地緣的關聯越來越強化。如在北方一些城市,搞垃圾回收的往往是河南人和四川人,這些人彼此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互通信息、互相扶持,某種程度上,等於是在城市裏複製了傳統農村裏的那種親戚、鄰里關係。
  農民工群體自行抱團取暖,共同應對城市這個陌生人的社會,確實可以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增加與外部世界博弈的籌碼。不過,這樣的自足之舉往往將這一群體孤立了起來。農民工面對城市生活時無力參與的感覺並沒有消除,城市依然近在眼前、遠在天邊,這也不利於構建一個機會平等、規則公平、共享互惠的公共生活。
  更何況,基於血緣、地緣而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在城市這樣的汪洋大海中往往也並不總是有效。2009年3月,重慶一個打工家庭裏,來自湖北的30歲母親周傳艷在床上死亡至少三天,屍體已然滲出屍水,三歲的大女兒和一歲的妹妹還躺在她的臂彎裏,餓得神志不清……她們的脆弱、無助,與其“孤島式”生存不無關係。
  農民工進城討生活,其初始階段可能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獲得維持生活的起碼條件。但是,僅僅滿足於基本需求還遠遠不夠,更廣泛的社會參與、更開放的公共生活,同樣是農民工進城的題中應有之義。這種參與感、在場感,並非如有些專家辨析的那樣,僅僅屬於精神層面的需求,而應該一樣屬於生存需求。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進城的農民工如果不能盡快融入城市,會影響農民工自身的幸福感,對於中國城市化這一歷史性的轉變而言,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農民工固然要走出“孤島”,主動攀爬“向上的&階”,而城市管理者尤其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做好服務,多從制度上想想辦法,切實推動社會流動,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農民工市民化的“中國路徑” 2013-02-07
各地再現農民工返鄉就業潮 2013-02-07
農民工市民化的“中國路徑” 2013-02-07
“超載難治”的另一面是農民工回家難 2013-02-05
農民工不應是城市“邊緣人” 2013-02-0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