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香港立法,將對奶粉出口進行全面限購。從3月1日開始,從香港到內地成年人每24小時最多只能攜帶2罐奶粉過關,違者實行重罰。 消息一出,全國各大城市的奶粉代購紛紛漲價,而深圳到香港口岸的“淘粉”者更是數目倍增。無數父母或準父母,不辭辛勞、大包小包,尋遍香港各大超市的每個角落,只為搶在限購前為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囤足口糧。 年前,香港政府曾高調聲稱“奶粉應上升為戰略儲備物資”,相信這句話對中國內地的父母更為適用。自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後,國産奶粉的信譽大幅下挫。儘管政府處罰了違規企業和從業人員,並加強了奶製品的檢驗和監控,但幾年過去了,老百姓對國産奶製品的信心仍沒有修復。而對於安全要求最高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只怕萬一的父母們紛紛使用進口産品或尋求海外代購。有數據統計,一線城市的嬰幼兒奶粉,進口産品市場佔有率在七成以上。乳業中最尖端的産品,利潤最豐厚的領域,中國的企業卻拱手讓出了大半江山。 即便是對於這些昂貴的進口貨,有些消費者仍然不放心。尋求海外代購或親自去境外“淘粉”,成為很多父母的新選擇。一則是覺得在更為嚴格的食品標準下,境外嬰幼兒奶粉相對放心;二則也是因為人民幣匯率等原因,境外貨也更便宜。幾年來,水客、代購大行其道,港澳關口人滿為患。香港每月進口大約400萬罐嬰幼兒奶粉,而本地消費不足70萬罐,也就是説大約八成以上都銷往內地,嚴重的供需不平衡讓政府不得不採取限購。不僅香港,有消息稱北美、澳洲等地區的發達國家,為了應對華人瘋狂的奶粉採購,也同樣採取一定的限制政策,以保證本地嬰幼兒的“口糧”。 一方面國産配方奶粉被許多人拋棄,另一方面進口奶粉卻供不應求。13億人的龐大市場本來足以支撐國産乳業成為高增長的支柱産業,在中國寶寶極盡全力外出覓食的背景下,振興乏力。近幾年的中國乳業困境,寫滿了辛酸和無奈。 買境外奶粉的理由,一是營養,二是安全。據説,由於標準不同,國産嬰幼兒配方奶粉比外國貨少了幾味重要的微量成分,國人普遍認為進口配方更營養、科學。不可否認這種看法帶有一定的偏見和誤區,但作為市場競爭的參與者,中國奶企就應該與時俱進,使用更好的配方。而相關的監管部門,更有責任制訂並宣傳更高的行業標準。據筆者了解,在國內售價動輒三四百元一罐的洋奶粉,其成本大約只有100元人民幣。也就是説,雖然標準的提高會導致成本增加,但相比國人對嬰幼兒奶粉的心理定價,成本上浮的空間還是巨大的。如果國産奶粉能夠達到境外的標準,相信價格並不會成為銷售的瓶頸。 至於安全問題,這幾年洋奶粉也沒有做到獨善其身。從雅培質量門到新西蘭毒奶粉,備受追捧的境外乳業也數次曝出安全問題。相比之下,國內的行業監管卻越來越嚴厲,前不久光明總裁曾公開抱怨抽檢次數太多、壓力太大,這説明國産乳製品確實在逐漸改善自己的質量。然而,由於三聚氰胺等奶粉安全事件的嚴重性,我們還要為其痛苦地埋單,其代價就是把利潤最肥厚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領域拱手讓出。在經濟飛速增長,老百姓對嬰兒消費安全越來越重視的今天,在境外奶粉供給都不能滿足中國市場的當前,在香港被迫實行奶粉限購的嚴峻形勢下,也許正是國産乳業收復失地的機會。 如何修復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最關鍵問題。制訂更為嚴格的配方標準和安全要求,加大質量違規事件的懲罰力度並完全公開;破除壟斷,引進民間資本,創建新的生産工藝,孵化更多專業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補貼乳業高新技術領域,進一步降低進口奶粉關稅,實現充分競爭。信心的修復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原有低效的行業制度,必須改變甚至革除。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要求下,乳製品行業很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突破點。政府和企業任重道遠,一個迫切而嚴峻的行業翻身仗,或許能從洋奶粉限購開始。把中國自己的奶粉還給國人,符合每一個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