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一號文件鼓勵城市資本下鄉發展農業並首提發展“家庭農場”,部分企業入農出現了“非糧化”、跑馬圈地等傾向。而城鎮化則被部分地方政府簡化成拆遷徵地,損害農民利益。(2月16日《華商報》) 據媒體報道,有老農被問“最缺什麼”,老農説“最缺青年人”。(2月13日《大眾日報》)這句話既道出了老農內心的糾結,家裏“空巢”,也道出當下農村的現實——農村“空心”,經濟“空殼”。為什麼?因為資本大都在城裏,資本沒有下鄉,農民繼續留在鄉村裏掙不到錢,生活在鄉村裏看不到發展前途,只好逃離鄉村外出打工,這比種幾畝地的收益要高多了。由此可見,“資本下鄉”不但正當其時,也説到了老農的心坎兒上,更是農村發展的契機。 那麼資本下鄉可以派上什麼用場呢?當然是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建設現代農業。比如建設“家庭農場”就是資本下鄉的一個好出處。而且,建設“家庭農場”也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是中央鼓勵發展的農業産業之一,也是未來農業産業化發展的方向。建立“家庭農場”,既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又適宜對外開放,發展旅游業,建成休閒式現代農場,現實城鄉互動,增進城鄉互補。 資本下鄉了,農民的土地派上大用場了,不但農民的幾畝薄地會空前增收,而且鄉里村裏也會重新活躍起來了,農村將重新煥發生機,農村有了吸引力,部分農民工則會返鄉,在廣闊的農村天地辛勤勞作,農村“三空”——“空心、空巢、空殼”現象會得到很大的緩解,農村不再“最缺青年人”;很多留守兒童將迎回爸爸媽媽,7歲留守女孩照顧5歲弟弟的現象或許不再發生。可見,資本下鄉將激活一池春水,做好了是農村人的福音,農民求之不得。 但是,如何把理想變成現實?資本下鄉是資本與土地、與農民合作,開發農村,而不是資本向農村的一次進軍和到農村攻城略地,掠奪農民,把農民的生活、生存、發展進一步縮小。這需要防止資本“顛倒主次”,防止資本把土地奪過來之後,把農民趕到更偏遠的角落裏,這就需要從政策和制度上遏制資本在農村圈地開發小産房,避免富人建起“農村豪宅”,影響大多數農民的利益。 總之,“資本下鄉”需要制度給力,確保在資本下鄉過程中,農民在利益分配中不吃虧。比如,資本下鄉,要確保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能夠合理而順利的實現“保底收購”;要保證農民的權益不斷增值,並通過股份分紅和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地分享資本下鄉帶來的社會財富蛋糕,現實農民與資本雙贏,方才皆大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