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報告有用還要監管部門幹啥
2013-02-18   作者:雷泓霈  來源:青島日報
分享到:
【字號
  國家質檢總局近日在全國産品質量監督工作會議上&&,今年將在食品和消費品生産企業中率先實行 “産品質量狀況主動報告制度”。此外,質檢總局已培訓了首席質量官2142人,在900余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首席質量官,而今年將在大中型骨幹企業推廣設立首席質量官。(2月16日《新京報》)
  筆者絲毫不懷疑國家質檢總局的“行政好意”,在産品安全和質量問題難以杜絕的情況下,借助主動報告制度,提升企業和有關人員的自律和慎獨意識,改善食品安全整體態勢。但我還是不敢樂觀,理由如下:
  其一,某些企業的産品質量自律意識已下滑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讓其自行申報質量問題,會出現更多的自我袒護、遮遮掩掩。大企業和知名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都嚴重匱乏、縮水,小企業、小作坊的質量意識,就更不敢指望了。
  其二,會讓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責任感和使命感受到淡化和降低。
  其三,“主動報告制度”在有些地方已有嘗試,仍未能杜絕産品質量問題。比如該制度2012年在珠海實施後,“珠海市去年未發生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件”,但食品藥品質量問題,仍然存在。
  其四,還會增加企業的經濟負擔。據報道,質檢總局已培訓了首席質量官2142人,按照常態,這種培訓應該不會是免費的。
  與其在“主動報告制度”下功夫,不如加強主動監管和嚴厲處罰。比如對於各種監管漏洞,進行認真堵截;比如對於屢次出現質量問題的企業和責任人,要進行重罰處罰,甚至處以刑罰。再比如還應該強化監管人員的責任感,實施質量監管責任制,對監管人員不力者,給予重罰等。
  總之,質量問題的核心更應該掌握在監管人員手裏,維繫在監管職能部門的手裏,通過這種主動性監管,敦促企業和相關人員不敢放鬆質量意識,提升質量緊迫感,這才是提升質量意識的最有效手段,而不必總是打“主動報告的擦邊球”,雖然熱鬧,卻華而不實,收效甚微!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巴菲特聯手3G資本280億美元收購亨氏食品
2013-02-15
鴨肉變羊肉!誰來把好食品安全關? 2013-02-07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鴨肉變羊肉!誰來把好食品安全關? 2013-02-07
溫家寶:建立農産品流通追溯體系 保障食品安全 2013-02-04
[議事壇]食品安全稿件監審很不靠譜 2013-01-3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