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政策宜穩中偏緊
——從全球貨幣寬鬆看中國政策應對(之三)
2013-02-06   作者:劉振冬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劉振冬

  如果主要貨幣的競爭性貶值既成事實,如果“貨幣戰爭”真的爆發,已經嚴重超發的中國央行應該如何應對?
  對內而言,從貨幣存量角度看,中國實體經濟已經過度貨幣化,當前的貨幣回收壓力在於必須降低貨幣深化指標。但人為製造通縮顯然不適合當前的弱復蘇,可行之策似是保持一個相對穩健實則偏緊的貨幣增速,讓中國的貨幣供給回歸內生的平穩增長。
  以8%的增速估算,2013年中國GDP將達56.08萬億元。2012年底中國M2存量97.42萬億元,以13%的增速估算,2013年底M2將達110.08萬億元。如此,M2/GDP在2013年底將達到196.3%。
  M2/GDP這一比例在什麼區間合適?固然,不同經濟結構對貨幣深化程度的要求不同,但不能否認,這十幾年M2/GDP的過快增長,反映出中國金融結構失衡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較低等問題,這必然會成為轉型期經濟發展的羈絆。
  而且,這種依靠增發貨幣維繫粗放型金融資源配置的模式並非良性,必然造成風險向銀行體系過度集中並極易釀成通貨膨脹,不利於宏觀金融的穩健運行與經濟的穩定增長。
  故此,在貨幣政策方面,為避免投資過熱、通脹回歸和房價大幅反彈,穩健的貨幣政策今年宜中性偏緊。在政策操作選擇上,雖然外匯佔款仍將維持去年的低位增長,但反向沖銷行為“降準”將不會頻繁發生,貨幣內生性低速增長將成常態。
  再進一步,對於監管層而言,如何降低貨幣深化指標?短期至少是維持現有貨幣深化程度不再提高,這可能需要一個相對穩健實則偏緊的貨幣增速,除非經濟運行出現持續下降這一極端狀況。
  同時,M2/GDP持續攀高更顯示出提高金融體系整體運行績效已十分緊迫。這對進一步的金融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不僅僅在於提高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工具的發展,完善票據市場、回購市場為重點的貨幣市場建設也要進一步放鬆金融管制,尤其是放鬆對金融機構的管制,並適時發展民營銀行,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而且,鼓勵企業和金融機構創新,以更積極的姿態拓寬企業和居民金融資産運用的渠道,本身也是利率市場化的要求。
  對外而言,2012年的“經常順資本逆”格局有利於中國國際收支平衡。但在全球持續寬鬆背景下,今年還可能出現階段性資本流入壓力,因此要繼續做好“促進國際收支趨向平衡”的工作。具體而言任務有三,一是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和貿易投資便利化;二是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好地發揮市場在外匯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三是紮緊籬笆,加強對熱錢的監控。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美聯儲宣布維持現有貨幣政策不變 2013-01-31
歐洲央行貨幣政策“聲東擊西”意欲何為 2013-01-30
貨幣政策走向精準調控是必然 2013-01-29
M2增長過快導致宏觀經濟出現不穩定 2013-01-24
三大因素推高CPI上漲概率 2013-01-2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