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子銀行如今好像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如果向一千個人問它是什麼,可能會得到一千種答案。影子銀行這一詞彙本就是西方的舶來品,況且從誕生起也就短短五年時間,所以國內對於影子銀行沒有一個準確定義並不奇怪。近兩年關於影子銀行的討論越來越激烈,從來也沒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影子銀行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各方對它的態度着實值得玩味。 其實,金融穩定理事會、美聯儲等西方機構對影子銀行都有過一些書面表述。這些定義歸結起來,有兩大特點:一是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二是帶有資産證券化的特徵,如期限錯配和高杠桿等。將這兩大特點套在國內金融活動身上,屬於影子銀行範疇的寥寥無幾。但與此同時“影子銀行”一詞卻時常見諸報端,對於它的規模推斷,一會20萬億、一會30萬億,體量看起來驚人。在各類新聞報道中,似乎除了傳統的銀行信貸、股市和債市,其餘的一切金融活動都可以稱之為影子銀行。輿論擔憂影子銀行風險的同時,卻也有觀點認為它本質上是金融創新,應當鼓勵發展。 出現這樣的爭論並不奇怪。你跟他講概念,他跟你講風險;你跟他講風險,他跟你講創新。大家的出發點不同,得出截然相反的言論自然也是正常的。學者以研究為目的,討論影子銀行是什麼,就要列出個一二三來,不符合此類要素的,一概排除。而媒體口中的影子銀行,往往更加通俗化。媒體討論金融,出於觀察者的本能,更關注於風險。一切缺失監管,並可能導致風險的金融産品,媒體都會去“大加渲染”。並非“唯恐天下不亂”,實乃媒體職業屬性所致。而對於金融從業者來説,規避監管可以看做是金融的生命力。為了規避監管,就需要在監管體系之外創造出一個新的信用體系。金融工作者當然有理由把這種工作稱之為創新。 目前來看,對於影子銀行討論最多的是銀行理財和信託産品。去年末銀行理財餘額超過7萬億,而信託業受託資産規模也超過了7萬億。二者如此龐大的規模,到底是否屬於影子銀行,目前有很大的分歧。如果按照西方機構對於影子銀行的定義,銀行理財並不具備那樣的特點。但實際上,銀行理財的確承擔了“影子”的角色,它有別於過去存貸體系,由銀行充當中介,一端連接投資者,一端連向融資者。雖然監管部門已經&&規定要求銀行對表外産品按照一定的轉換系數計提風險資本,但實際執行效果卻並不好。何況銀信合作産品會經過一系列包裝,掩蓋融資的特性,監管起來難度較大。另外,銀行理財都是以資金池運作,資金和資産之間沒有清晰的對應,並且借短放長。這樣的情況下,流動性對於銀行理財是極其重要的。但有別於銀行存款,理財沒有央行的流動性支持,也沒有政府提供信用。筆者更傾向於把銀行理財看做是影子銀行的一部分。 事實上,因為中國的資産證券化才剛剛起步,不像美國擁有大量的金融衍生品,西方的定義顯然無法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應當討論中國式的影子銀行。從西方對影子銀行的定義來看,更多的是偏中性。而國內提及影子銀行,人們往往和風險&&起來,更偏負面因素。這與我們的傳統思維密不可分,國人對於不受管束的事物,往往會另眼相看。所以最近一些業內人士呼籲不要把影子銀行盲目擴大化也有一定道理的。 歸根結底,在金融嚴格管制和利率非市場化之下,中國式影子銀行可以看做是從傳統金融體系外溢出去的那一部分,我們可以稱之為創新,也可以説蘊藏巨大風險。中國金融才剛剛起步,剛剛踏入的那一條河下一秒就已經不是同一條河。它到底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它,使之服務於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