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房叔、房姐被頻頻曝光的背景下,全國住房信息聯網再次引發聚焦。離國務院設置的時間表已經過去半年,住建部仍遲遲未公開聯網情況。 房産數據信息模糊混亂,更是讓管理和調控陷入迷茫與被動:它為“房叔”的腐敗提供了掩護,也為在京擁有41套房的神木“房姐”的投機製造了機會;它阻礙了房産稅等政策快速落地,也拖延了“限購令”的執行時間……要終結這種情狀,建立聯網的住房信息系統、實施有效的數據監控和統計,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礎。 信息聯網的效用顯而易見,但為何遲遲難以完成呢?很顯然,技術不是問題,憑藉政府掌握的資源與權力,要完成數據的採集匯總輕而易舉。那麼,拖延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或正如民眾猜測的那樣:遭遇到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 房産信息聯網,對於貪腐官員和投機的炒房客來説,將失去保護的鎧甲。住房信息聯網了,對於官員而言,等於是不動産方面的財産情況被公開,而從官員財産公示制度推進舉步維艱的情狀不難預料,既得利益群體勢必會像阻擊財産公示一樣,阻擊住房信息聯網;而對於炒房囤房的投機者而言,信息聯網了,恐怕再難避開房産稅和限購令等調控政策,為了維繫鑽政策空隙獲得的利益,則祭出“保護隱私”的大旗,以扼殺住房信息聯網系統,或讓其虛置。 誠然,個人住房信息聯網系統裏麵包含着公民信息,必須依法保護。但是,這並不是住房信息聯網拖延的藉口,更不是阻礙系統實現其調控、防腐、徵稅功能及其公共價值的理由。 房産信息聯網進展遲滯,意味着公共承諾的落空。而政府公信,正是因為這種失信而滑落。住建部不應以技術和隱私來掩蓋對改革的畏懼。房産信息聯網,勢必觸及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透明完善,勢必讓貪腐官員和投機者失去信息霧霾的掩護。如果因為害怕觸及既得利益,那麼房産信息聯網難免遲滯。即便是如媒體報道所稱“聯網已經完成,只是尚未公開”,恐怕都無法發揮其參照、預警和監督的價值。 現實中,有不少改革承諾,都如房産信息聯網這般難以兌現。官員財産公示也好,房産信息聯網也罷,功能和價值毋庸置疑,難就難在改革是否有破除既得利益的決心,以及兌現承諾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