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是不是來了
——從全球貨幣寬鬆看中國政策應對(之一)
2013-02-04   作者:項崢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1月31日,美聯儲宣布維持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不變,直至失業率降至6.5%以下;此前,日本央行宣布重大政策轉向,引入2%的通脹目標,自2014年起實施無限量寬鬆措施。一時間,“貨幣戰爭”之説甚囂塵上。
  客觀地説,雖然目前並沒到“貨幣戰爭”的程度,但主要發達經濟體不顧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負面溢出效應,破壞了國際間匯率均衡結構,大大增加了各國競爭性匯率貶值的可能性,至少是引發了人們對全球貨幣戰爭的擔憂。
  國際間匯率均衡結構,是各國在全球分工體系內比較競爭優勢和資源稟賦差異的集中反映,也是各國長期經濟發展此消彼長以及政治經濟勢力動態博弈的結果,具有相對穩定性。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注入大量流動性,提高本國通脹率,進而通過購買力平價作用於匯率,引發本幣貶值,推動出口增長。其政策邏輯是,他國不會採取競爭性貨幣貶值政策,甘願忍受經濟失衡、失速代價。
  歷史經驗表明,在全球經濟動蕩或危機中,通過競爭性貨幣貶值推動經濟復蘇往往成為不少國家的不二法寶。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美國政府宣布民間擁有黃金非法,將所有黃金收歸國有,促使美元大幅貶值41%。1985年,美國通過廣場協議,讓美元貶值,逼日元升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各經濟體均相繼採取競爭性貨幣貶值策略應對危機。
  理論上分析,如果各國均採取競爭性貨幣貶值策略,那麼通過本幣貶值擴大出口無疑是天方夜譚。即使他國基於經濟穩定考慮而未採取競爭性貨幣貶值策略,也會採取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予以回擊,不僅導致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失效,還將極大地阻礙全球自由貿易發展。
  貨幣理論自有其邏輯依據。如果簡單地從貨幣功能分析,貨幣就是交易媒介,本身不會增加經濟體的內生增長動力。按照宏觀經濟增長理論,資本形成、勞動力和全要素生産率是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源。雖然貨幣大量投放可促使微觀經濟主體産生貨幣幻覺,短期內可能會促使消費增加、需求擴大;而一旦貨幣幻覺消失,微觀經濟主體理性預期佔據主導,刺激消費效果被抵消,大量流動性注入只會增加潛在通脹壓力和資産價格泡沫。從政策實際操作效果看,QE1到QE4期間,美國經濟復蘇動力並不顯著,去年第四季度GDP萎縮0.1%,創下2009年以來最差表現。
  歐洲、美國和日本是我國主要貿易夥伴。以去年數據統計,歐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是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日本是我國第五大貿易夥伴。因此,歐美日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必將對我國出口産生重要影響,增加我國資本流入壓力和輸入性通脹壓力。對此,需要密切觀察並積極應對。
  綜合來看,隨着經濟全球化發展,各國貨幣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顯著增大,國際間政策協調的要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如果有關國家看不清這一簡單道理,“貨幣戰爭”就會真的爆發。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俄央行副行長:爭相貶值可能引發“貨幣戰爭” 2013-01-17
2013貨幣戰爭新元年 2012-12-25
全球“匯率戰”一觸即發 2012-09-21
中國正經歷全球性貨幣戰爭 2012-09-1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