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氾濫加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失衡,正在讓通貨膨脹成為全球新的隱患。隨着全球新一輪量化寬鬆大潮的來襲以及2013年全球經濟回暖信號增強,全球的産出缺口回補將推動通脹總水平結束一年多來的下降趨勢,進入新一輪上升通道,中國需警惕開始逐步增強的內外通脹壓力。
2012年以來,全球經濟出現同步放緩,需求不足導致國際原油價格、基礎大宗商品價格一度呈下行走勢。儘管如此,發達經濟體CPI漲幅依然高於其央行所設定的目標位,新興經濟體通脹水平更是經歷了小幅回落後又再次上升,其通脹水平處於歷史高位。
主權債務危機帶來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減緩、停滯甚至衰退,各國又重回“保增長”政策軌道。
面對債務持續飆升的局面,發達國家央行更是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裏相繼展開前所未有的量化寬鬆競賽。兩輪長期再回購操作之後,歐央行資産負債表總規模達到3.2萬億歐元。而日本安倍上&後主推“無底線量化寬鬆”加劇全球流動性過剩。
就目前情況看,儘管短期內世界經濟還處於下行周期,但導致未來通貨膨脹的因素正在加劇。首先,在2012年內兩輪量化寬鬆的推動下,美聯儲資産負債表飆升至3萬億美元,基礎貨幣規模在不斷擴大,隨着美國財政斷崖式衝擊有所緩解,全球的風險資産就可能受到刺激,流動性流向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中,從而加劇輸入型通脹風險。
其次,全球製造業出現回暖的積極信號。去年11月份,全球製造業PMI為49.7%,雖仍低於50%,但達到近5個月的高點,意味着全球製造業經濟企穩跡象初步顯現。
再次,歐債危機初露曙光,一方面,西班牙和意大利國債收益率目前已重回2011年中以來的最低水平,外國投資者開始重新進入歐元區外圍國家債市;另一方面,隨着歐盟永久性援助基金——歐洲穩定機制的正式啟動,歐洲主權債券市場最壞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風險偏好情緒可能捲土重來。
此外,美國、歐盟、中國經濟復蘇信號增強,需求反彈。預計2013年,新一輪基建投資帶動下中國經濟已經步入回升通道,美國、歐盟等也可能比今年有所好轉,需求進一步增加將推動全球産出缺口逐步減小、資源價格繼續走高。隨着新興經濟體增長前景改善,其資本流入和貨幣升值壓力可能加劇。2013年全球依然面臨通脹上升的壓力。
從中國國內通脹形勢看,也踏準了通脹水平上升的節奏。CPI方面,去年11月結束連續15個月的回落期開始步入上升通道,並在12月創出全年新高。一般而言,中國通脹大致三年為一個完整的周期,在經歷了2010、2011兩年上漲之後,2012年進入下降期,後新一輪上漲周期正在來臨。此外,由於製造業回升和企業補庫存啟動,PPI價格有可能進入新的上升通道。隨着上游價格上漲的傳導,企業經營將受到雙重擠壓。
作為國際大宗商品的主要買家,中國對能源、原材料及部分農産品進口嚴重依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不僅使購買大宗商品所需外匯支出大幅增加,也會使中國面臨輸入性通脹壓力,因此,2013、2014年如何提前防控通貨膨脹風險是中國必須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