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已經如期公布,多項數據都預示中國經濟正在逐步告別繼續滑落的趨勢,觸底回升可期。不過,除了經濟年報中這些積極因素,更值得關注和品味的則是三大新的趨勢,可能會主宰今後十年的經濟走向。
第一個趨勢是回落的投資,這恰是經濟結構戰略轉型所希望看到的。雖然全年固定資産投資規模高達36萬億元,投資佔GDP比仍然偏高,但是投資增速較之以往已經明顯大幅回落。2012年的每個月投資增速,都低於2011年同期,除了1月份的21.5%,其他月份全部穩定在20%以內。而這與前些年兩位數經濟增長年代固定資産投資動輒30%以上的高位增長相比,更是值得欣喜。要知道,中國經濟結構之所以加速失衡,其元兇即是屢屢控制不住的投資增長。
這一趨勢能否持續,關乎中國經濟的下一個十年——是繼續走依賴“保投資、穩增長”的老路,還是啟用結構轉型、産業升級的新模式。如今,在整體投資已經36萬億元之際,再想保持曾經的30%的高位增長,顯然十分不合時宜。因此,接下來這一增速有望繼續回落至20%以下。
第二個趨勢,是反彈中的貿易順差。要説2012年一系列經濟數據當中,最超乎預期的,應該要算這2311億元的貿易順差。高達49%的貿易順差漲幅,源於出口回暖速度加快,而進口步伐沒有跟上。
貿易順差重上高位,意味着出口這駕馬車有望重新成為經濟引擎。實際上,在大刀闊斧“調結構”之際,由於投資對GDP的貢獻率下降,而出口企業解決就業的主力軍,穩住出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隨着歐美經濟形勢企穩,出口業的穩定增長,將為新十年的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城鎮化已經成為未來十年的戰略,隨着這一戰略的推進,農民變市民的過程,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産業的勃興,顯然需要外部需求消化這些新産能。
第三個趨勢,是大勢所趨的金融脫媒,銀行信貸不再佔據社會融資額的主角。2012年,人民幣貸款佔比只有52%了,以資本市場、信託理財、私募基金、民間借貸等代表的銀行系統,有望和銀行信貸分庭抗禮——這是金融學上典型意義上的“金融脫媒”現象。這在十年前的2002年,人民幣貸款佔據社會融資總量91%的時候,銀行系統是不敢想象的。
只要中國式金融脫媒能夠得以有序進行,民營經濟的融資困境有望得到大幅度改善,這對於民間活力的激發、實業的振興都有着深刻的影響。與此同時,倒逼式的金融改革可期。短時間內,利率市場化、金改試點的落地等等尤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