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海外低成本並購的機遇。把握得當,可以大幅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對應不當,卻可能掉入“陷阱”。 中國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實現轉型升級的路徑,是從加工組裝等國際分工的低價值環節,向研發、複雜零部件的設計生産、品牌和國際銷售渠道等高附加價值環節延伸。 海外並購是提升價值鏈分工地位的重要途徑。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實現價值鏈分工地位的提升,不僅要充分利用國內資源與市場,而且要充分利用國際資源與市場。一直以來,海外並購都是企業彌補其短板的重要方式,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而言,更是如此。在世界經濟繁榮時期,企業經營狀況較好,市場價值較高,海外並購在經濟上未必可行。對中國企業而言,在發達國家投資並購還面臨着一些歧視,並購的障礙較多。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這種形勢發生了重大改變,用兩句通俗的話説,“以前不願賣給中國企業的,現在不得不賣;以前賣得很貴的,現在不得不便宜地賣。”所以,國際金融危機為中國企業開展低成本海外並購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一些中國企業通過海外並購實現了價值鏈分工地位的躍升。吉利汽車低成本並購了瑞典高端品牌沃爾沃,把沃爾沃的技術、品牌和中國的市場、低成本加工能力有機整合,實現了企業技術、品牌的大幅提升。中聯重科並購了意大利西法公司、三一重工並購了德國的普茨邁斯特,兩家企業一躍成為全球混凝土機械行業最具競爭力的行業龍頭。值得指出的是,海外並購並非大企業的專利,中小企業也有在海外並購獲取技術、品牌或銷售渠道的不少成功案例。對於尋求價值鏈突圍的中國企業而言,海外並購是一條低成本、省時間的捷徑。 金融危機無疑給我國企業海外並購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但是,何時出手,卻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出手過早,危機還在繼續深化,被並購企業價格還將進一步下降,可能出現“買貴了”的情況。出手晚了,被並購企業的股價快速反彈,也可能錯過並購的最佳時機。 當前,海外並購的主要機會應該在歐洲。歐債危機爆發後,歐洲企業價格大幅下降,但危機走勢不明朗令很多企業不敢輕易出手。隨着歐盟一系列救助舉措的&&,歐洲金融市場漸漸穩定。2012年上半年,美國企業開始大舉並購歐洲企業,但並購對象主要集中於風險較低的西歐、北歐地區。 要想把握好海外並購的時機,不僅要充分了解被並購企業的情況,還要盡可能把握危機整體的走勢。順勢而為,才能適時出手,不留後患。 海外並購的風險是較高的,據統計分析,真正能夠較圓滿實現預定目標的海外並購只有三到四成。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經驗明顯不足,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難得機遇時,更要防範海外並購的風險。 一是要明確海外並購的目的。海外並購一定要有利於提升自己的價值鏈分工地位,有利於增強競爭力,切不可僅僅因為“便宜”而開展海外並購。 二是要善於利用中介機構的服務。要利用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提供各種中介服務,作好盡職調查。 三是要提高跨文化整合能力。能否實現並購目標,關鍵在於並購後的整合,能夠把各自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但是,跨文化的整合絕非易事。必須要從實際出發,或推行管理的本地化,或吸引有經驗的管理人才,才能實現成功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