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治理自轉變生活方式始
2013-01-14   作者:岳中雲  來源:京華時報
分享到:
【字號
  連日來天遮日蔽,PM2.5爆表。大氣污染之下,“少出門、少開窗”成為無可奈何之舉。13日上午,北京市氣象&發布北京氣象史上首個霾橙色預警。不獨北京,華北到中部乃至黃淮、江南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嚴重污染。城市生活到了這個份上,不能不讓人冷靜沉思,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發展,追求什麼樣的生活。
  每逢空氣污染、水不乾淨,總是想起兒時故鄉的田園生活。嫋嫋炊煙在綠樹藍天掩映下是一種生活的氣息,小河浣洗在笑語歡歌聲中是一種生活的情調。人們從大自然那裏討生活,從空氣呼吸,又向空氣排污,從小河飲水,又在河水中滌污。這種原初狀態的自然生活之所以充滿了自由愜意之美,就在於大自然具有凈化能力,這種能力完全能夠承載山民們的排污行為。
  從本質上言,城市生活遭遇霧霾、污水之困,還是與人們這種原初狀態的生産生活方式相關。城市不比鄉野,有那麼大的山、那麼多的水、那麼密的樹、那麼廣的莊稼、那麼少的人。一邊是人口幾何級數的增長,一邊是大自然自凈能力的缺失,這一“剪刀差”的結果,怎麼會不出現讓人憂心的局面?
  在某種意義上説,我們也許早已習慣了城市生活,但並沒有適應高人口密度、低自凈能力的城市環境,還在沿用原初狀態的生産生活習慣與方式。一個人、一家企業排污,怎麼污染對城市生活的影響都不會大,然而,在一個動輒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裏,如果大家都這麼肆意、追求自由愜意,不受約束、不講公德,城市的生活又怎麼可能與“美好”有緣?
  數千萬人共同生活在這麼逼仄的城市空間裏,真的不可以既從空氣裏呼吸又恣意向空氣中排污,真的不可以只要求別人講文明守規範而自己是例外。“從我做起”“從點滴累積”,也許比所有指責和埋怨都更有建設性,都更是一份“增量”。因為如果不這樣,都希望別人首先開始做,其結果必然是每個人都從中受害。空氣污染,不分貧富貴賤,同呼吸共命運。這些年,有關疾病的急劇增多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
  在各項致污源中,企業的排污首當其衝,數百萬輛機動車的排污亦可能等量齊觀。空氣治理,政府監管力與動員力則是改變這一切的關鍵變量。因之,如果企業只要效益不要空氣、水,嚴治甚至取締就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如果每個人能夠堅持少開一天車、低碳出行,這點滴行動就是最美的城市文明。如果政府部門能夠從根本上推動城市發展模式轉變,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則城市會讓生活更美好。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既然同呼吸,就當共責任 2013-01-14
水質監測結果也該常曬曬 2013-01-11
公開PM2.5利於社會共治 2012-10-10
通用等11款車車內空氣污染被疑致癌 2012-09-26
北京PM10全國排名倒數第三 33個城市空氣質量超標 2012-08-2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