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危機正慢慢走近
2013-01-14   作者:余豐慧(財經評論人士)  來源:國際金融報
分享到:
【字號

 
  余豐慧

  “銀行的高盈利可能只是階段性的,而且從未來改革方向來説,可以説是不可持續的。”談及坊間對銀行業“暴利”的議論,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1月12日在北京如是回應。
  多年來銀行暴利備受詬病。幾組數據可以凸現銀行業暴利的程度:16家上市銀行利潤佔去整個上市公司利潤一半,2012年1-9月2471家公司實現凈利潤1.49萬億元,16家上市銀實現凈利潤8127.67億元,16家上市銀行的業績佔2471家公司業績的55%。2011年銀行業利潤佔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總利潤的83%,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23%。2011年,中國銀行業利潤佔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29.3%,幾乎是1/3,與2007年的4%相比增長25.3%。
  相對於本世紀初期的銀行業特別是國有銀行嚴重虧損,被國際上警告“事實上已經破産”的狀況來説,是一個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按照常理説,銀行業作為企業,盈利越多、效益越好,國人應該越高興。然而,為何社會如此詬病呢?銀行業作為第三産業的服務業,特別是作為國民經濟樞紐的特殊企業,利潤過高甚至被指責為暴利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是較大的,這種負面影響最終將殃及銀行業本身。
  經濟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剩餘價值是一定的,實體經濟生産經營帶來的利潤總量就那麼多,而銀行利潤大部分是通過貸款等來自實體經濟産生的利潤。銀行信貸資本拿走的過多,那麼,實體企業必然剩餘的就少。銀行暴利其實是從實體企業身上盤剝來的。如果實體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利潤越來越少,甚至虧損,最終停産倒閉。那麼,銀行也將最終遭殃。銀行通過竭澤而漁、釜底抽薪式對企業抽血至死,最終銀行貸款也可能難以收回,形成不良貸款,出現信貸資金風險。實體經濟全面不景氣,銀行信貸風險最終要爆發。
  銀行和企業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銀行如果過度損害實體企業的利益,那麼,最終也將殃及自己、引火燒身。銀行這種暴利不但最終可能引發信貸資金風險,而且是不可持續的。
  銀行暴利長期是依靠信貸資産擴張帶來的。過去幾年貸款維持在20%以上的高速增長,銀行利潤來源主要是放貸款帶來的利息收入産生的利潤。這種信貸資産的盲目擴張是在宏觀經濟大投資模式、大搞房地産背景下滋生的。而中國經濟正在轉變增長方式,大投資特別是政府主動的大投資已經不可持續並且弊端重重。信貸大投放已經失去了宏觀經濟增長模式支撐的土壤。同時,信貸大投放導致的資産質量風險始終是一大隱患。因此,依靠信貸資産盲目擴張之路已經越走越窄了。
  信貸資産盲目擴張的動力還在於“半管制”狀態下的中國利率政策給銀行提供了較高的利差,造就了銀行的高盈利現象。但是,從去年開始央行兩次下調利率,已經明顯縮小了存貸款利差,同時,利率市場化已經如箭在弦、不得不發了。這將使得銀行存貸款利差大大縮小,銀行依靠高利差實現高利潤已經難以為繼、窮途末路了。
  更大的威脅在於社會融資多元化趨勢,使得實體經濟過度依靠銀行貸款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過去銀行貸款是各類經濟體融資的主要渠道,而現在不再在銀行貸款“一棵樹上吊死人”了。2012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5.76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佔比僅為52%,其他渠道融資比例上升到48%,其中,委託貸款增加1.28萬億元,信託貸款增加1.29萬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2.25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508億元。僅企業債券凈融資就佔14.3%。全社會融資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越來越小了。另一股金融新生力量——電商金融正在強勁發展,銀行的危機正在慢慢走近。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內外資協調發展應予重視 2013-01-10
流通費用“瘦身”需細化政策 2013-01-09
3.53億罰單釋放維護市場秩序信號 2013-01-07
外儲“變毛”並非危言聳聽 2013-01-07
提高醫保個人繳費標準需慎重 2012-12-3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