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政府領域掀起的去除繁文縟節、追求實效、轉變作風的行動,從績效角度看,是為了提高政府的勞動生産率,以更低成本和更少時間創造公共服務價值。中國希望在不太長的時間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全社會的效率提高與價值提升是必由之路,前者意味着單位時間産出更多,後者意味着同樣産出的價值更高。 按世界銀行去年在東亞經濟發布會上的報告,2010年東亞的勞動生産率只相當於歐洲和拉美新興經濟體的1/2。按購買力平價,中國2010年的勞動生産率比1990年增長1倍以上,但仍不到經合組織國家的一半,也不如拉美國家水平。中國農業的勞動生産率與高收入國家差距更大,只相當於其平均值的百分之幾。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有學者歸咎於制度,在制度安排上還做不到讓一切人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成長與公平競爭。但勞動生産率相對低下,也許是更根本的因素。據國際勞工組織報告,一個美國勞動力年均創造財富6.38萬美元,一個愛爾蘭勞動力年均創造財富5.59萬美元,一個中國工業勞動力年均創造財富1.26萬美元。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勞動價值低,收入自然也低。 以前,中國豐富的勞動力供應可以彌補效率的不足,人多,經濟規模自然大。目前顯然到了“向效率要效益”的時候了。 一是要通過新型城鎮化、産業結構調整、打破壟斷等方面的努力,讓要素資源更多地流動起來,配置到能夠産生更高價值的産業中去。這是在宏觀層面創造更高效率。 二是持續不斷地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尤其是對關係到實體經濟長期競爭能力的領域,要在職業教育與培訓、勞動技能和技術訣竅的提高、管理優化等方面,狠下功夫,堅持不懈。這是在微觀層面創造高績效。 三是在全社會形成追求高績效、提高生産率、務實創造、創新價值的文化。列寧曾説,“勞動生産率,歸根結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的東西”。統計部門應該把勞動生産率指標看得和GDP、CPI一樣重要,進行研究、比較和發布。 中國的民富之道,從長遠和根本上,要靠提高全社會的勞動生産率和價值創新能力,這是主流。而補貼、轉移和分配方面的改革,只是階段性的步驟和服務於主流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