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理財市場獲得了迅猛發展,特別是大量發行的固定收益類産品,吸引了眾多民間資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游資的流向。不過,如要客觀描繪當年理財市場的最大變化,恐怕還是被普遍認為是理財業務重要支撐的“剛性兌付”規則在年底時受到了挑戰,並且露出了破滅之相。 所謂“剛性兌付”,是指金融機構對所發行的非信貸類金融産品承擔本金與利息的支付安全保證。在理論上,這類産品具有理財性質,是直接投資,並非存款,因此不應由發行人對其本金及利息予以兜底。但是,鋻於我國利率市場化才剛起步,客觀上也存在利率上浮的空間,金融機構為了吸引資金,在提高産品預期收益的同時,也就有意無意地會將所發行的理財産品包裝為具有“剛性兌付”性質。於是,市場上也就出現了一批被認為實際利率高而基本上有沒有什麼風險的理財産品。特別是一些由信託公司發行的理財産品,年化預期收益達到銀行存款利率的四倍以上,同時又寫明由發行人或其他機構提供擔保。無疑,對苦於找不到資金出路的投資者而言,這確實有極大的吸引力。加上去年滬深股市在很長時間表現疲弱,這就在客觀上驅使了這些資金不斷流向理財市場,從而營造出這個行業的繁榮勝景。 但是,在理財市場上,“剛性兌付”畢竟不可能真正得以實現,因為它違反了收益與風險匹配的基本規律。儘管在一段時間中,理財産品高收益、低風險的局面能得以延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被遮蔽的風險將會不斷暴露。在去年年底,終於因為某幾個産品不能按時兌付,在事實上宣告了“剛性兌付”在理財市場上的破産。應該説,這實際上也是恢復理財市場的本來面目。 有人説,理財産品“剛性兌付”的破滅,對於投資者是不小的打擊。站在不願意承擔風險而又想獲得高收益的角度來説,也確實是這麼一回事。不過,深入地想想,其實這應該是投資者的福音。為什麼?一來,“剛性兌付”本身就是虛幻的,其破滅得越晚,給市場帶來的危害可能也就越大,迷信“剛性兌付”而盲目購買理財産品的投資者,遭受的損失也就可能越大。所以,“剛性兌付”現在破滅,至少能避免此類風險進一步積累,而且也使得投資者回歸到了風險與收益相對應的正常環境之中,有利於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避免受到誤導;二來,“剛性兌付”破滅,客觀上使得市場無風險利率的參照體系更加規範,也更具有真實性,減少因為外界因素所帶來的扭曲。這在理論上,會使得市場利率趨於合理,進而既降低融資單位的財務負擔,同時也有助於讓相應的投資者獲取真正穩健的回報;三來,股市受“剛性兌付”的衝擊很大,因為理財産品過高的預期收益,客觀上抬高了投資股市所需的風險補償,在股市本身就遭遇到下跌壓力時,這種狀況對其構成了極大的傷害。而隨着“剛性兌付”的破滅,股市的風險補償自然也就會下調了。如果説現在市場的實際無風險收益率是6%,那麼投資股市所需的風險補償通常也就在10%左右,而這在如今的環境下應該是有希望達成的。滬深股市從上月中旬開始的這一輪上漲,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一些理財産品所出現的支付危機,在某種程度上確也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那會促進資金向股市回流。
最後,不能不提到的是,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都是需要承擔風險的。投資者如果都不太願意承擔風險,那就很難説是有進取心的投資者。“剛性兌付”的存在,在本質上並不利於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投資氛圍,對整個國家也是不利的。 所以説,“剛性兌付”的破滅,是投資者的福音,對整個社會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