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遇冷是為公信危機“償債”
2013-01-08   作者:佘宗明(四川 媒體人)  來源:長江商報
 
【字號
  1月7日,兩則關於慈善的新聞引關注:2012年11月,廣東省慈善總會聯合媒體發起公益行動,號召為西部山區孩子捐款捐書,然而募捐30天,僅收到100元(1月7日《工人日報》);1月6日,兒慈會13項基金被指從未捐助,兒慈會對此回應,因官網改版,信息還在填寫中(1月7日《新京報》)。
  拒捐成為民眾的默契,與其説是慈善氣候欠佳,不如歸結為,這類募捐難以調動民眾的行善熱情。無須諱言的是,這些都跟官方慈善機構的信譽滑坡有關。
  而兒慈會13項資金顯示“零捐助”,受到一片質疑,也佐證了官辦慈善的窘境:運作暗箱化,善款流向不明,導致它動輒得咎。儘管“官網改版”的解釋或許屬實,可它的公信力下跌,卻是不爭的事實。
  官方慈善的公信力困境,是負面形象累積的惡果。從郭美美到善款發黴,它儼然掉進“醜聞烘烤——輿論詬病”的循環,損害了自身公信,也冷卻了民眾的愛心熱度。《2012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中就顯示,我國慈善業“年度透明指數”為45.1分,與人們的期待相差甚遠。
  在此情境下,募捐遇冷,也是為公信危機“償債”。拒捐成為人們的道德選擇,正是對慈善現狀的不滿,是種迂迴的監督訴求表達——慈善信息不夠透明,行政主導下的慈善運作效率低下,慈善下指標攤派,“雁過拔毛”式的利益攫取等沉疴,都在消解着慈善的感召力,都亟需糾偏。而網友爆料,將兒慈會推上輿論風口浪尖,也是對慈善運籌的積極監督。“在場的監督”,是對慈善機構規範運作的倒逼。
  慈善業的“內傷未愈”,確需刮骨療毒。事實上,基於官方慈善的信譽流失,政策性救贖也在日益邁進:前不久,民政部等要求慈善機構公開善款來源去向;北京還擬建統一的慈善信息化平台,規定慈善機構不及時公開最高罰3萬。制度補全,有助於慈善業信譽空格的填補:當善款不再在“閉門操作”中成謎,運作效率得以提升,慈善機構去“行政化”的步子也日趨穩健,慈善解凍,就不會遙遠。
  募捐遇冷,映襯了官方慈善的窘迫,但它未必全是壞事——“危”也是“機”,若慈善機構亡羊之後,自覺補牢,聚攏信任資源並非難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多少零錢募捐箱裏的善款正在長毛? 2012-12-27
基金會參與突發事件募捐須專項審計 2012-01-13
公開透明才能贏得“募捐市場” 2011-08-02
遼寧舉辦“國際博物館日——心繫汶川”募捐活動 2008-05-19
福建省一男子發布虛假募捐短信詐騙被抓獲 2008-05-1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