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中國的創業投資發展迅速。1999年方興未艾,2005年出現了井噴式增長,到了2009年隨着創業板的上市,中國創投資本規模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僅次於超級大國美國,出現了全民PE的盛況。 然而,隨着投資規模的越來越大,創投業的經營模式卻與其本源漸行漸遠。 創投,要求投資者獨具慧眼,在企業發展早期大筆資金購入股權,並幫助經營,享受企業高成長後帶來的巨大收益。從早期到高成長,各種市場風險、技術門檻,創投都需要和企業共同承擔,並積極應對。換言之,這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長期價值投資。但在中國,創投找到了另一種賺快錢的捷徑。A股市場特有的審批制,決定了公司一旦上市就是鯉魚跳龍門,身價立刻爆棚。創投資本瞄準了處於pre-IPO階段的成熟公司,在公開發行前購入股票,只要一上市,就能得到二級市場散戶爭先恐後的搶奪,其收益往往是幾十甚至百倍市盈率。在暴利的驅使下,無數游資熱錢涌入創投業,行業規模迅速膨脹,創投公司也賺得盆滿缽滿。 可是好景不長。隨着中國IPO市場的放緩,可投資的pre-IPO項目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大量熱錢的進入讓供方資金氾濫,供需力量已經完全逆轉。當2012年A股市場熊途漫漫,證監會被迫叫停IPO項目之後,火了10年的創投業終於遭遇寒冬。 創投的本源是企業的成長性,是立足於企業成長的長期價值投資,而不是賺取一、二級市場差價的短期投機。當投機無利可圖之時,創投業該考慮回歸本源。 處於創業階段的企業,有明確的産品和一定的技術積累,但需要擴大規模、佔領市場,對資金的需求十分迫切。換句話説,企業還處於創業階段,此時注入的資本才是真正的創業投資,是名副其實的雪中送炭。在這個階段進入的創投資本,由於承擔了較大的經營風險,不僅需要向企業提供資金,而且要給予經營建議和行業分析,幫助企業突破最初的發展瓶頸,逐漸做大做強。這就要求創投公司必須具備極強的專業領域積累,對行業和市場有自己獨到、準確的見解和預測。這種能力需要長期的積累,但卻是創投資本的核心價值,並最終形成投資品牌,從而實現投資的利潤最大化。 高度的專業化和深厚的品牌價值,讓創投形成難以逾越的行業壁壘,從而保證了利潤率和行業的健康發展。其次,由於投資的對像是處於創業期的企業,數量大而需求強烈,穩定的賣方市場讓創投公司有充足的空間去選擇投資項目,有強大的議價能力去保證投資收益。這一切都利於行業的長遠發展。而不會像IPO模式一樣,受制於上市政策和同行惡性競爭。可以説,從IPO投機到回歸本源,是創投業自身的一次産業升級。 中國宏觀經濟進入了産業轉型的重要時期,傳統的製造業和對外出口轉向了技術創新和內需消費。在這種大背景下,國家開始扶植高新技術産業和私營企業,而這些企業正是創投資本的投資對象。因此,走成長性路線,也符合政策的導向和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在私營經濟愈來愈發達的未來,企業的並購行為將更加豐富。對於低價進入企業的創投資本,退出獲益的機會將大大增加,這更有助於創投資本的風險控制。 所以,從行業發展需要到宏觀政策,創投業回歸本源的條件都已經成熟。 立足於企業成長性的創業投資,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能率先在成長性投資上取得成功的公司,必然能先於同行建立自己的投資品牌,從而確定穩固的行業地位,引領創投業進入新的發展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