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妥推進城鎮化發展要處理好四大關係
2013-01-07   作者:王海燕(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字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的實踐不斷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國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27%,中國從鄉土中國正式進入城市中國時代。伴隨着實踐的發展,我們對城鎮化的認識也不斷深化,黨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戰略決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對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作出了具體部署,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穩妥推進城鎮化進程意義重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指出,21世紀影響人類社會進程的最主要的兩件大事:一是美國的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市化。國內諸多學者也認為,城鎮化是現代化應有之義和基本之策,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基本問題,是一個大戰略。城鎮化是我國最大內需潛力之所在。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是非常艱巨的戰略任務,涉及眾多方面和利益主體,當前和今後較長一段時期穩妥推進中國城鎮化發展要重點處理好四大關係。
  第一,要處理好城鎮化和産業化的關係。這裡的産業主要是指工業和服務業,進入近代社會以來,城鎮的發展更多是與産業發展緊密相連。
  許多近現代城鎮的初期發展主要是靠工業化帶動的,工業化是龍頭。近現代城鎮化和工業化是一個相伴而行、相互促進的統一發展過程,具有很強的同步性,城鎮化率和工業化率一般呈密切的正相關關係。在工業化初期,工業發展需要勞動力,就帶動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不斷聚集,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同時,隨着城鎮勞動力和農民素質的提高,一方面會不斷滿足工業化升級對勞動力多樣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會使市場需求持續擴大,並且日趨多樣化和高級化,這會進一步推動工業化向更高階段發展。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服務業將成為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城鎮化發展到較高階段後將帶來大量人口和工業生産的集聚,這將創造大量需求,既有人的需求也有生産的需求,相應會帶動生活和生産服務業的發展。自然經濟是自給自足,而城市市場經濟更多是相互服務。城鎮化過程中人口的集聚、生活方式的變革、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會擴大生活性服務業的需求。城市生産要素的配置、三次産業的聯動、社會分工的細化,也會擴大生産性服務業的需求。服務業是城鎮就業最大的容納器,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子也證明了這一點。
  城鎮化發展要處理好與工業化的關係。從國際經驗看,在部分國家和地區,如歐美等發達國家和亞洲日本、韓國等國家,由於較好地協調了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的關係,進而順利實現了現代化。相反,在拉美一些國家,還有亞洲一些國家,現代化進程出現反復甚至停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關係。拉美許多國家是城鎮化發展過度,工業化沒有跟上,進而出現就業難、城市貧民窟、城市貧富差距過大等社會問題。同樣,在部分亞洲國家,如我國則是城鎮化發展滯後於工業化的發展,也導致了城鄉發展差距過大、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這正反兩方面的情況,值得我們深思。
  我國的工業化尚未完成,目前總體仍處於工業化中後期臨界處,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要用更廣闊的國際視野,順應世界科技産業變革的新趨勢,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同時,大力發展服務業。當前,許多歐美發達國家服務業産值多在65%以上,就業比重更是高達75%左右,已經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産業體系。而我國目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僅有43%,就業比重只有36%,發展潛力很大。
  第二,要處理好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係。從國際經驗和我國實際情況看,農業現代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城鎮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並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現代化是基礎。推進城鎮化,要靠夯實“三農”基礎來支撐。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世界各國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一般規律。一些國家現代化的發展經驗表明,在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及時加強農業、發展農村,整個國民經濟就會持續協調發展;如果忽視農業和農村發展,就會出現農業萎縮、農村凋敝、農民貧困等諸多問題,導致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劇,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倒退。僅僅依靠超前的工業化、過度的城鎮化,而沒有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而且容易導致農業的萎縮以及嚴重的“城市病”。只有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才能實現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與良性互動。
  從我國的國情看,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物質裝備水平不高、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能力較低、勞動力素質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日益凸顯。另外,農産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還不健全。農業現代化發展滯後於城鎮化,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瓶頸,不僅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還會削弱城鎮化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努力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工業化的發展相適應,農村人口的遷移與城鎮化的發展相適應,農業的發展與工業發展、城市發展相協調。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要把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把保障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增加收入作為主要目標,處理好擴大供給與增加收入之間的關係。把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依靠力量,切實把現代農業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第三,要處理好異地城鎮化和就地城鎮化的關係。關於“就地城鎮化”目前尚未形成比較一致的概念,一般是指農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遷移,而是依託中小城鎮,通過發展生産和增加收入,發展社會事業,提高自身素質,改變生活方式,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異地城鎮化是指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即城鎮帶動的城鎮化。有學者又將異地城鎮化劃分為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模式,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模式兩種模式。異地城鎮化的兩種模式比較成熟,並有相應政策。就地城鎮化模式是近些年開始提及的,北京、浙江、山東、河南等省市已經開始進行有益的探索,部分省份已做完規劃,準備全面推行。處理好異地城鎮化和就地城鎮化關係的實質是怎麼處理好大中小城市、小城鎮發展與建立新型小城鎮的關係,以及就地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問題。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城鎮化進程中,要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加快形成輻射帶動力強的中心城市,帶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要把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作為重點。就地城鎮化主要是條件是否合適和能否持續發展的問題。現在,北京、浙江、山東、河南等一些省市已在推進農民社區、農民新區。如河南城鎮化發展模式是五級城鎮化體系,將農民新區也加入了進來。認為在城鎮化過程中得不到解決的部分農民問題,可以通過建立農村新型社區的方式解決。河南的這種探索精神和發展模式有可取之處,但有些地方也存在問題。因為,通過建立新型農村社區把農民集中起來居住,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但在一些沒有相應産業支撐的地方,生産方式並沒有得到改變,會導致農民生活成本升高、種地不方便、治理混亂等一系列的問題。此外,隨着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交通越來越便利,農村人口進入大中小城市變得更加便捷,農村富裕勞動力向大中小城市發展的機會越來越多,那麼建成的農村社區有一部分將會面臨荒廢、不可持續等問題。就地城鎮化究竟是異地城鎮化的過渡形式,還是比較適合中國現實國情的一種選擇,以及是否能夠大面積推開仍然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這件事涉及數以億計農民的切身利益,事情太大了。切忌人為造成城鎮化大躍進,折騰農民,勞民傷財。
  第四,要處理好城鎮化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係。城鎮化發展的實質是什麼?不是城區土地面積的擴張,也不是城鎮人口的簡單聚集膨脹,而是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共享城鎮文明發展的成果,不斷提高進入城鎮人口的生活質量,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從我國來講,處理好城鎮化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係就是處理好大量的農民進入城市變成市民的問題。
  這就要求處理好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的關係。我國現在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近些年,很多城鎮開發佔地速度很快,城鎮面積快速擴大,但人口集聚沒到這種程度,所以有經濟學家也説現在搞土地增減挂鉤有很大問題。目前從大數上説,1.59億農民工基本上長年生活在城市,但是戶口沒有改變,要把這些人扣除掉的話,城鎮化率是34%而不是51%,差十多個百分點。再加上7000萬流動人口,至少2億多人被排除在城市系統之外。因此,將來國家要加快城市發展要增加新的城市,應當將人口數量和城市設立&&起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巨頭布局藍海 城鎮化帶來新機遇 2013-01-07
新型城鎮化:下一輪經濟增長新引擎 2013-01-07
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區域協調發展 2013-01-06
城鎮化的關鍵在於提升品質 2013-01-06
莫借城鎮化炒作高房價 2013-01-0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