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愛酒,尤其是白酒,這種愛好不僅體現在餐桌上,也投射在股市中。2010年以來,中國股市3年走熊,白酒類上市公司股票卻走出了一波強勁上揚的大行情,酒鬼酒和貴州茅&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前者股價暴漲數倍,後者始終牢牢佔據滬深兩市第一高價股的王座。與此同時,在消費市場和收藏市場上,以茅&為代表的名牌白酒也備受追捧,中國經濟因此演繹了一段“對酒當歌”的傳奇。
當然,“對酒當歌”的主旋律中也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隨着茅&銷售價格步步攀高,國人對於它的批評之聲不絕於耳,主要是指責茅&蛻變為權貴階層專享的奢侈品和腐敗酒,普通老百姓根本喝不起。不過,茅&酒廠的經營者們對“奢侈品”的指責似乎甘之如飴,也許在他們的價值觀中,茅&就是為上流社會服務的。
茅&的名貴,源於它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釀製工藝,此外,周恩來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與茅&之間的逸聞趣事,也極大地提高了它的身價,攀龍附鳳的好處由此可見一斑。這些都可以看作茅&定價高的正當理由。不過,也有一些因素讓茅&的高定價顯得不那麼正當,主要有兩點:其一,政府官員鋪張浪費式的“三公”消費,成全了茅&的高價格;其二,茅&從出廠到銷售終端,有四、五道轉手環節,這種人為增加的物流成本最終轉嫁給了消費者。
“三公”消費是中國官場的頑疾,國人對此喊打多年但成效不彰,難免有一些“審美疲勞”,相應的痛感也有所麻痹。但是,國人對於物流成本畸高而産生的痛感,這兩年來是日益加劇的。去年,一則新聞報道灼痛了國人的神經:同一品質的茅&,在美國、日本和越南等國的售價只有中國的一半以下。因此,出境旅游的中國人從國外購買茅&帶回國內悄然成風。該新聞能夠曝光並推動公眾對於國內物流成本高企的現象進一步反思,要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出國旅游者的微博爆料。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不僅促進了商品的跨境交流,也拓展了國人的中外比較視野。
有意思的是,在國內高價名牌白酒引發的批評達到高潮之際,白酒企業陣營內部也展開了一場論戰。茅&申請“國酒”商標便是這場論戰的導火線。儘管在民間,茅&已經有“國酒”的口碑,但茅&不滿足於此,決意借助政府之手將自身“國酒”的名號做實。對此,五糧液等其他白酒企業當然不肯玉成,而是組成了反對者聯盟去攪局,讓有權批准商標的政府部門好生為難,畢竟各大知名白酒企業背後,都有企業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做靠山,哪一個都得罪不起。政企聯姻的微妙之處,是這場“國酒”商標戰的精髓所在。
“塑化劑事件”的陰影還在籠罩,官場反腐的達摩克裏斯之劍又從天而降。日前,中央軍委頒發“禁酒令”,讓茅&的投資者風聲鶴唳。坊間一直傳説,軍隊是茅&酒的重要消費群體,也是茅&酒廠利潤的重要來源,因此,“禁酒令”一旦在軍隊中嚴格執行,必然對茅&&價構成重大利空。此外,不排除“禁酒令”的榜樣效應有在官場擴散的可能,因此,茅&等名牌白酒所面臨的利空還沒有終結。江湖有諺雲:“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曾經依託於“三公”消費而牛氣沖天的茅&、五糧液們,經過此番教訓之後,未來會不會向老百姓放下身段呢?
有人説,美國的經濟是蘋果引領的,而中國的經濟是茅&引領的。此話貌似戲謔,卻不無道理。美酒藏風物,杯裏有乾坤,從中窺見中國經濟的倒影,並非小題大做。寫到這裡,筆者也有幾分醉意了,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