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日前&&,證監會正在研究引入優先股制度,滿足投資者對穩定回報收益的需求。對於廣大投資者乃至中國股市的健康發展來説,莊心一副主席的這次講話無疑傳遞出中國股市的“好聲音”。
其實,引入優先股制度,這是《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一項要求,但隨後卻一直沒有了下文。這次莊心一副主席&&證監會正在研究引入優先股制度,是對“金融業‘十二五’規劃”的一種回應,它表明“金融業‘十二五’規劃”正在積極落實與推進之中。而就引入優先股制度來説,顯然是有利於促進中國股市健康發展的。
引入優先股制度可以滿足投資者對穩定回報收益的需求,這一點對於當前中國股市引進與發展機構投資者來説,顯得尤為重要。最明顯的是,近年來中國股市呼喚養老金入市的呼聲一直很高,而且養老金也實實在在面臨着增值的要求。但由於A股市場缺少有穩定回報收益的投資品種,並且A股市場波動很大,投資風險較高,因此,養老金入市一直面臨着很大的阻力。如果引入了優先股制度,那麼像養老金這類追求穩定回報收益的機構資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場了。
不僅如此,引入優先股制度有利於優化上市公司股本結構,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一直以來,A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大股東一股獨大問題,上市公司的各種事務都由大股東説了算,中小投資者根本就沒有話語權,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因此也得不到保障。雖然為此股市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但由於股改對價支付比例太低,大股東一股獨大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尤其是股改後發股上市的新公司,其股本結構較之於股改之前來説並沒有什麼兩樣,上市公司首發流通股佔比仍然沒有超過25%。而如果引入了優先股制度,將大股東大比例持有的上市公司或發行人股份中的一部分轉為優先股,比如將中小企業實際控制人持股30%以上部分轉為優先股,那麼,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將大大優化,公眾投資者的話語權將明顯增加,上市公司治理也將因此得以完善。
當然,引入優先股制度也是解決大小非問題的有效方法。如果引入優先股制度,將中小企業實際控制人持股限制在30%以內(將國家必須控股企業大股東持股控制在51%以內),並規定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持股不得通過二級市場來減持,而只能通過網下協議轉讓的方式來進行流通,那麼作為困擾A股市場健康發展頑症之一的大小非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對於中國股市的健康發展來説,將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除此以外,引入優先股制度還有利於抑制上市公司的圈錢行為,使上市公司再融資回歸融資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