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反腐與個人信息的界限
2012-12-26   作者:張玉勝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針對網友對“舉報‘房叔’、‘房嬸’被追查處理”的誤解,廣州市紀委官方微博22日接連回應,稱相關部門只是對利用工作之便違規向他人洩露公民個人信息的政府工作人員進行問責,堵塞漏洞,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
  儘管廣州市紀委的回應頗似“車走車路、馬走馬路”的涇渭分明,但此舉還是讓人們身陷“鼓勵反腐”和“保護隱私”的矛盾與糾結之中。
  誠然,廣州市房地産檔案館對洩露“房叔”房産信息的責任人給予撤離崗位和行政記過處分,的確有其對“個人住房信息系統”查詢制度與流程嚴格規範的合理性,但值得追問的是,如果沒有相關人員的“違規泄密”,何來反腐勇士的“據實舉報”?按照所謂《出具家庭成員名下房産情況證明業務流程》的嚴格“使用條件”,如何保證公眾對官員擁有房産的知情權?
  其實,一波三折的“房叔”事件,之所以被一些人解讀為所謂“程序不正義但結果正義”,其關鍵還在於人們對官員財産公示與保障個人隱私權的糾纏不清。因此,如何界定個人“隱私”?怎樣厘清公眾知情權與官員個人信息保護的關係,需要一個明確清晰的法律界限。比如,哪一級官員的哪些個人信息屬必須公開,需要法律的規定。
  至於隱私權,是指公民就自己的個人私事和個人信息等生活領域的事情不為他人知曉、禁止他人干涉的權利。因此,當今世界文明國家都明文規定保護公民的隱私權不受非法侵犯。但在制度完善的法治社會裏,法律也總是賦予公民最大限度的知情權和政府官員最小程度的隱私權。也就是説,如果你是普通百姓,你的私生活會受到法律的充分尊重和保護。一旦成為政府官員,尤其是掌管公共資源分配權的政界高官,其行為應當在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視野。這被稱為“官員無隱私”。
  一方面推進反腐倡廉建設,一方面保護普通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隱私權,這是我們既要分清又要同時加強的工作。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洩露貪官房産被撤職是制度之痛 2012-12-25
向文波回應指責:想起貪官反腐報告 2012-12-19
黃怒波稱房産反腐致房價下降:貪官開始賣房 2012-12-19
財産公示推進需要認識上的突破 2012-12-18
利用《反腐敗公約》追回外流資産 2012-11-0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