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資委昨日(12月24日)公布了央企明年的六項主要任務,穩增長排在首位。其他任務還包括提高效率、增強活力、抓好創新、強化管理以及加強企業黨的建設。 在這六大任務中,只字未提收入分配改革的事。雖然收入分配改革是由國家發改委牽頭,但卻跟國資委及其管理的央企有着莫大的關係。央企不把此當真,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最後的結果,有可能是呼聲強烈但動力不足的改革。 目前,國內收入最大、最不公平的差距,就是行業的差距。而這行業的差距,並非是因人力資本投入不同造成的,而是拜壟斷所賜。比如,最近熱議的公積金,就再一次反襯出收入的行業屬性。有媒體報道,各行業職工住房公積金的繳存數額存在很大差別,最高與最低之間的比例超過30倍,銀行、電力、煙草等壟斷行業繳存數額最高。在一些銀行,住房公積金繳存數額可超過萬元,而其他一些行業,公積金繳存數額可能區區數百元。 討論收入分配,國企是繞不過去的利益藩籬,因為國企的收入和灰色收入、福利和隱性福利實在太過耀眼,讓那些堅信公平正義的人們感到灰心喪氣,屌絲心態像瘟疫般蔓延開來。收入分配改革之所以醞釀了八年之久還仍未&&,就在於國企不肯讓步,不肯將改革開放過程中自己先佔的那部分紅利讓渡一些出來。這一點,就連部委的官員也直言不諱。在此之前,人保部相關負責人就&&,在向央企徵求規範央企高管薪酬待遇政策的意見時,曾遭到了一些央企高管的強烈反對。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更是指出,收入分配改革的博弈關鍵點主要包括如何規範國企高管收入水平和國資紅利上繳的比例和用途。 經過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抓大放小”改革,牌照、資金等各項政策的傾斜,公眾對於央企的期待已不再是減虧和盈利的問題,而是共同富裕的問題。央企應該是服從於整個社會和人民的利益,而不能將自身異化為一個利益集團,否則央企憑什麼倚仗國家政策賺錢呢?因此,央企明年的首要任務,不應該是強調穩增長,而是應該在收入分配改革中能夠讓利於民。 飽受暴利指責的央企,時不時就要面對吊燈、茅&之類醜聞的央企,此時此刻迎來一個正名的好機會,那就是拿出企業紅利的一部分,或充實養老金等社保賬戶,或控制自身快速增長的工資水平,彌合因收入差距而彰顯的社會心理裂口,以兌現自己經常挂在口頭和寫在報告中的社會責任。如此,央企的形象將得到改善,更有利於改革的突破,讓人們對於通過艱苦奮鬥和個人才幹來改變境遇充滿信心。 如果壟斷工資不能得到制約,那麼我們的社會仍然還是一個身份社會,根據身份不同而享有不同的特權和資源。這恰恰是我們所要改革的目標,恰恰是我們所希望跨過的“中等收入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