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光伏産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作了認真研究和剖析,確定了促進光伏産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
在諸多新興産業中,光伏産業大概在我國是聲名最顯赫的了。新興産業的最大特點是生命力強、市場前景廣闊。可僅僅十年,中國的光伏産業,就從“風光”落到了“蕭條”、從“藍色”變成“紅色”乃至“黑色”。“風光”如此短暫,不能不令人深思。
在中國,政府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常常對産業發展起關鍵性作用。可以説,在光伏産業上,各地政府既扮演了發展的“催化劑”,也扮演了“消殺劑”。全國在各地方政府主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太陽城”和“光伏園”,超過了300個,僅千億級産業園就達到幾十個。政府對光伏産業的過度主宰,豈能不讓光伏産業陷入盲目發展、過度發展的怪圈?在市場經濟下,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發展什麼、怎樣發展,應當由企業根據市場情況作出正確判斷、科學決策。但中國的企業,似乎並沒有將自己當作市場經濟的主體,完全聽命於政府意志,把企業的命運交給政府;一些企業不認真研究市場,不分析和評估市場前景,而是爛泥蘿蔔擦一段吃一段,以至於當市場發生變化時,束手無策。短短幾年時間,超過八成以上的企業陷入困境,中國的企業離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還很遠。
光伏産業一度被認為是中國産業結構調整的“反應劑”、“催化劑”,被寄予了帶來中國産業結構調整一次革命的厚望。怎料,在對産業結構調整還沒有真正發揮作用的情況下,自身卻出現了嚴重的結構問題。這也意味着,要真正發揮光伏産業在産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先得對光伏産業來進行一次根本性的結構調整。而在地方政府和企業都把數量、規模、眼前利益放在首位的情況下,産業結構調整是難以推行的。
光伏産業在中國急速衰變的事例説明,新興産業若沒有新技術、高技術、高效益的支撐,也就難以稱得上是新興産業了。很顯然,光伏産業的“新興價值”,已被大量科技含量不高以及盲目發展起來的企業與項目消解了,所以,出現今天這樣的現象,一點也不奇怪。要讓光伏産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興産業,就必須對整個行業進行大範圍、大力度的整合,將那些名不副實的企業和技術淘汰掉。
一個産業的興起,規劃至關重要。但是,數據顯示,我國光伏産業佔全球市場的比重已超過60%,年增長率更是達到了100%,在這種超常規的發展速度的背後,是規劃的隨意性。尤其光伏“十二五”目標反復調整,將規劃的隨意性演繹得非常徹底,顯示出我們在行業發展規劃制定方面的嚴重缺陷。
政策引導是産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政策對路,産業發展興旺、行業發展健康。反之,就會問題多多,漏洞百齣。顯然,在對光伏産業的政策扶持和引導方面,問題很多,漏洞很大。最突出的,就是政策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一刀切”。如補貼政策,無一不是按照發電量來確定的,可電是如何發出來的,科技含量如何,投入産出效益多高,一概不問。也正因為如此,我國光伏産業在全球産業鏈中,始終處於很弱的地位,核心技術所有權不在企業手上,多晶硅和關鍵設備大量依靠進口。如果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時,將企業的科技含量、技術的轉化率、效益等與補貼政策緊密結合起來,那光伏行業還會出現盲目發展、過度發展的現象嗎?
中國光伏行業能在極短時間內興起,與金融危機後大量海外人才回歸密不可分。但是,“海歸”的質量也參差不齊,競爭十分殘酷,手段也有優有劣。盡快成為行業老大成了“海歸”們普遍追求目標的情形,也為光伏産業埋下了深深的危機。
此外,我們對發達國家因市場不振而加強對我國産品實施諸如“雙反”調查等貿易保護手段的估計不足,不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市場布局的合理配置,沒能促使內外兩個市場一起開拓,也是值得反思的重要內容。
政府當然該救光伏企業,但不能沒有目標、不加區別地救,尤其不能局限於對單個企業的救助。細看中央提出的五條措施,可謂標本兼治。對地方政府來説,如何按照這些要求救助光伏行業,需要認真研究。光伏産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經濟和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關鍵是,如何通過這輪危機,找到問題癥結,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問題解決了,障礙消除了,中國光伏産業還是前景美好、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