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最近個別媒體報道的“恐慌性購房”情況是開發企業製造假象、誘導消費者購買的違規炒作行為”,比如聲稱“首次排卡即超過1600人”的金地格林項目,至今尚未取得預售許可。希望媒體不要進行這種與事實不符、混淆視聽的不當炒作,避免誤導廣大消費者。(《北京晨報》12月20日) 製造搶購房的假象,是不良開發商慣用的伎倆,而且多次被揭穿。那些爭相搶奪購房機會的“買主”,很多時候只不過是房地産公司的員工、保安,甚至是50元一天請來的無業游民。這種現象,全國各地都有,這幾年一直在不斷上演。不但開發商用,房産中介也常用:員工換上便服,便成了“客戶”,一番一番“轟炸”,意在給買家製造恐慌心理。當這種伎倆已普通得有些低級時,有正常思維的人應該不會輕信了。 從常情常理看,搶購房的情形在時下也不大可能出現。時下的房價已經讓普通人“高攀不起”。11月,北京新房成交均價達到每平方米2.18萬元,而五環內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已超過每平方米3.5萬元。最近北京師範大學發布的《中國房地産金融安全評估報告》稱,只有最富裕的20%人口具備購房能力。所以,在未出現大幅降價的情況下,一般人不可能去搶購商品房。 當然,投機者的購買能力是例外,但這些人買房,以獲利為目的,他們的利益要在房價不斷上漲中實現,所以只有在房地産預期較好的情況下,他們才會出手。而時下情形,很難讓人作出樂觀的預期。同時,中央政府表現出調控的強大決心,房價合理回落已被明確為調控要達到的效果,從國家領導人到相關職能部門,一再&&要堅定調控不動搖。 隨着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炒房行為必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比如隨着官員財産透明化,貪腐官員炒房空間會被極大壓縮。最近有傳聞,隨着建立官員財産公開制度呼聲漸高和中央反腐決心的新顯現,二手房大量進入市場。不管這一傳聞是否屬實,隨着反腐力度的加大,炒房現象必然會得到進一步遏制。 多種因素疊加,房地産勢必會進入一個冷靜期,不可能繼續像以前那樣瘋狂。炒作者不會貿然進入,搶購房的情形幾無可能出現。作為新聞報道者,應該有這種清醒和判斷力,應該對反常現象持懷疑態度,繼之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發現真相,為社會提供準確的參考信息。僅憑表面現象就簡單得出結論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樣的媒體也是不稱職的。媒體的職能,絕不能停留在不加鑒別的“有聞必錄”,而應該接近本質,反映真實,這是媒體社會責任的體現。 而在類似的假新聞炒作中,種種反常不能不讓人懷疑,有些人是揣着明白裝糊塗。或許出於自己的立場和利益,明知是假象,也刻意渲染,混淆視聽,想讓事態往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甚至本就是和不良商人勾結,共同導演假象。太多事實證明,對於時下房地産泡沫的形成,房地産市場的畸形發展,一些不良媒體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和地産商勾結,充當地産商的應聲蟲,為對方操縱市場搖旗吶喊,事後從“戰利品”中分一杯羹。“恐慌性購房”在時下出現,本就暗藏機關,一些媒體還要跟着炒作,其真實意圖能不讓人懷疑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