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生雞還能不能吃
2012-12-20   作者:傅達林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食品安全,茲事體大。但在我們這樣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卻頻頻發生食品安全問題,讓人不斷生出“能不能吃”的集體困惑。最近媒體披露的“速生雞”再度刺激了民眾脆弱的神經,究竟這雞還能不能吃?對於這一常識性問題,公眾期待着權威解答。
  從“160天出欄的豬”到“45天速成的雞”,速生的背後究竟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本質上是一個科學調查與判斷的問題。雖然生産者的説辭基於自身利益難以取信於民,但政府部門完全可以在知識專家的幫助下,展開獨立公正的調查,以權威的科學結論帶給公眾一份安定。但在以往的個案中,行政主導的調查由於缺乏透明度和獨立性,並未贏得公眾的信賴;而所謂知識專家的表態,此前在一些領域更是引起層層質疑。
  針對“速生雞”風波,北京、上海等地已展開排查和抽檢,一些專家也開始亮相傳播“科普知識”,然而坊間的擔憂並未消減。原本並不複雜的科學判斷,緣何變得詭異?根源還在於我們缺乏真正權威的知識結論。科學知識本身並不涉及道德因素,但掌握科學知識的人卻涉及。因為利益驅動,一些被網民調侃為“磚家”的人,不是本着科學知識去為民眾答疑解惑,而是有選擇性地“替人説話”。在科學容易被某些行政部門和專家學者“挾持”的情況下,人們便陷入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困境。
  吃什麼都要命,不吃更要命。面對各種“舌尖上的風險”,公眾普遍性的憂慮呼籲更權威、更可信的行政調查和科學結論,至少在諸如“速生雞能不能吃”的問題上,給出一個確定的回答。但從更普遍的食品安全意義上看,查出一個“速生雞”的真相,並不代表明天就不會出現一個“速生鴨”。要讓公眾真正免於食品安全的恐懼,除了要徹底剔除行政和知識與利益的臍帶關係,更需要嚴密的法治化治理,從立法上設計出細密的食品安全標準,並通過嚴格執法産生強大持久的監督效果,以此確保民眾“舌尖上的安全”。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速生雞”拷問政府監管公權力 2012-12-20
肯德基嗑藥速生雞事件發酵 承認把關缺失 2012-12-1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