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前段時間出現的農産品滯銷現象,有關部門迅速啟動了應急機制,排查核實情況,採取措施協助&&流通渠道,緩解了農民朋友的燃眉之急。但綜合考量,政府部門一時的緊急救助終不是長遠之計。 解決農産品“賣難”,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相關協會都要積極行動起來,着力建設長效機制。同時,考慮到解決“賣難”,也要考慮到“買貴”,兼顧生産、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 前段時間,我國多地出現蔬菜、水果銷售緩慢,價格走低,有些農産品價格甚至跌破成本價。有關部門迅速啟動了應急機制,排查核實情況,採取措施協助&&流通渠道,緩解了農民朋友的燃眉之急。找到銷路的農民露出的笑臉着實讓人欣慰,但綜合考量,政府部門一時的緊急救助終不是長遠之計。 農産品“賣難”、“買貴”早已不是新話題,農産品“小生産”和“大市場”之間存在的矛盾是問題産生的根本原因。水果、蔬菜等農産品面臨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雙重約束,對生産的組織化程度和流通現代化程度要求很高,而我國目前這兩方面的狀況還不能適應全面抵禦風險的需要。農産品生産有很大的盲目性,農民跟風生産,種産銷組織化程度較低。 此外,隨着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近郊土地減少,大中城市周邊的農業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城市蔬菜自給率下降。一地生産、全國消費,使得流通半徑延長,産需信息銜接難度增大,同時運輸成本也大幅上升。有測算顯示,我國蔬菜從田間到達消費者餐桌一般經過4個至6個環節,每增加一個流通環節,成本將增加5%至10%,包括運輸成本、人工成本、城市菜攤租金,加上各種稅收和管理費用在內的流通環節成本約佔菜價的一半。 解決農産品“賣難”,僅靠緊急救助是不夠的,靠一個部門的努力、一個環節的改善也遠遠不夠。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相關協會都要積極行動起來,着力建設長效機制。在考慮到解決“賣難”同時,也要考慮到“買貴”,兼顧生産、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 一方面,要從源頭抓起,防止盲目生産。農業部門、商務部門、地方政府以及協會要加強溝通合作,摸清主要農産品的生産信息,及時提供給農民,加強引導;另一方面,要加強農産品産銷鏈條建設,調動多方面積極性,推廣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産銷對接,探索鮮活農産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另外,在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也要引導菜農逐步適應消費者消費升級的要求,調整種植結構,創農産品品牌,這是從長遠來看緩解蔬菜“賣難”的好措施。 市場産生的問題,要由市場解決。但農産品生産比較特殊,為避免菜賤傷農,來年出現大的波動,由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出現導致的“賣難”,政府還應該幫助疏通渠道,應急措施與長效機制要並重。 據了解,南菜北運和西果東送試點實行以來,有關部門和地方着手採取的應急措施與正在建設中的長效機制已經發揮出積極作用。經各地共同努力,前期出現的山東芹菜、寧波茭白、北京彩椒、惠州黑皮冬瓜和海南生薑等“賣難”問題已陸續解決。據預測,今年第四季度後期,蔬菜水果市場將呈現供求總體穩定,價格季節性上行的趨勢,但也不排除部分地區個別品種仍有可能出現階段性的滯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