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能回歸謹慎的邏輯嗎
2012-12-17   作者:《金融時報》12月13日文章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銀行家以信用為生。無論是借出還是借入,都附有承諾。銀行流動性和償還能力的危機是周期性的。但是2007年至2009的危機及其逗留不去的余波則難以平復。
  200年來,花旗集團在循環危機中周而復始地運作,每每都能渡過險境,重獲新生,而這也是美國銀行過去的真實寫照。這段過去的歷史分為兩個階段,原始和現代。從內戰開始到大蕭條前,銀行自我照顧,沒有聯邦存款保險,沒有銀行因太大而難以倒閉。一個好的銀行家在短期商業票據而非資産的擔保下發放借貸。在那個時代,資本家承擔下降趨勢的成本,同時也收穫上升趨勢的利潤。畢竟銀行是股東的銀行,而非納稅人的銀行。花旗集團的先驅者在那個美好時代不支付利息,但卻持有最強的儲備,因為儲戶感到他們的錢存在銀行中比購買政府債券要安全。1900至1913年間的紐約銀行業也都成功地獲得了拓展。
  大蕭條開始後,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出現,個人主義為金融集體主義讓路。大蕭條時代的管制加強了金融謹慎。隨着大蕭條記憶漸逝,新一代銀行家開始採取不同做法。資産借貸開始變得龐大且刺激。花旗集團在每個迅速發展的領域開展行動,也確實獲得了極大成長。但在20世紀80年代,商業房地産熊市將成百上千的銀行幾近逼上絕路。雖然花旗銀行挺過了這場危機,但卻未能作為一個獨立的資本家企業在2007年至2009年的這場危機中存活下來,它變成了美國的受監護人,更糟的是成為國家的“寵物”。100多年前,紐約化學銀行總裁喬治威廉姆斯曾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敬畏上帝”,但敬畏上帝與敬畏社會化風險是難以同時滿足的。 (《格蘭特利率觀察家》創始人及編輯詹姆斯格蘭特 賀艷燕 編譯)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銀行個人信貸挑人:公務員最高貸50萬生意人5萬都難 2012-12-17
低估值銀行股面臨估值修復的投資機會 2012-12-17
歐洲銀行業統一監管説易行難 2012-12-17
閻慶民:“十二五”是商業銀行轉型重要契機 2012-12-17
巴曙松:2013年中國銀行業需警惕表外風險傳到表內 2012-12-1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