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金華市10多位村民1200萬元拆遷徵地補償款,用來購買工行“理財産品”,不料資金遭易手和凍結,轉入工行前客戶經理控制,至今仍有400萬元款項未追回。工行金華商城支行則向記者回應稱,銀行從未發售過涉案的“理財産品”,一切都是前工作人員背着工行私自進行的。(12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 從報道來看,客戶經理在向村民推薦理財産品時,其身份是銀行員工,正是基於這樣的身份,村民才會相信這個客戶經理。換言之,如果不是銀行員工,村民不可能把上千萬資金交給某個個人去理財。從這個意義而言,銀行應該承擔一定責任,而不是把“皮球”踢給前員工。 而且,銀行對其員工缺少應有監管,導致了嚴重後果,銀行豈能逃脫責任?再説,銀行向自己的前員工追討資金的能力,也遠遠比幾個村民強。因此,不論從那個角度來説,金華商城支行都不應該認為是前員工“私售”行為。 儘管這起理財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序調查處理,最終由司法機關判定。但無論是銀行方面還是監管方面,以及投資人,都應該進行反思,不僅要反思自己的責任,更要反思大環境,即中國理財市場究竟是否健康,或者説,究竟有哪些頑疾。 中國居民儲蓄率全球第一,不少公眾手裏有“余錢”需要理財,銀行等理財機構也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等口號誘惑公眾購買理財産品。然而,在理財市場蓬勃發展的表象背後,卻是金融監管滯後,就連主管部門也承認“部分理財産品運作不規範”。 部分理財産品運作不規範,銀行方面存在不當宣傳、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訴處理不及時、內控管理不嚴等問題。而在監管方面,儘管有關方面&&了《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又&&了各種“必殺令”,比如,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産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但坦率地説,問題仍不少,監管政策經常在問題出現後才&&相應措施去修補漏洞,而不是進行提前設防。有專家指出,銀行代客戶理財的本質問題是制度錯位的問題,因此,相關監管部門必須從幾起理財事件吸取教訓,進行深層改革。 毫無疑問,類似的理財事件,都與銀行失職有關,但銀行卻在推卸責任。這説明,銀行的責任還不夠明確,如果銀行責任不明確,公眾不免就要發問:今天銀行代理的諸多理財産品,究竟是“銀行理財”還是“員工理財”?如何保證公眾面對的不是“員工理財”、“違法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