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電影人應該謙虛與反思
2012-12-07   作者:張立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原本口碑不佳的國産電影,最近又爆出“口碑維護”的醜聞。導演陸川發現自己正在上映的作品《王的盛宴》在某網站的評分,由上映前的8、9分之高,在首映後以驚人的速度下落,他認定有網絡水軍黑自己,也雇傭水軍為自己刷分,維護口碑。  影片的口碑不是由評分或某些名人決定的,而是口口相傳的觀眾評價,製片方和導演其實都是為了面子而“製造口碑”,與真正的社會口碑沒有太大關係。中國人“製造口碑”的方式,一般是在電影公映前,進行內部試映,提前觀影的觀眾主要有這麼幾部分:一是明星或名人,他們在微博上有龐大數量的粉絲;一部分是職業影評人,給錢説好話的那種“職業吹鼓手”;一部分是各種媒體人;現在又多了一些具有微博人氣的“公知”或草根博主。
  這些人會組成一個輿論場,相互之間合作吹捧電影,以回報製片方的邀請和好處。但是,目前這種方式已告沒落,因為有些影片公映後的社會評價“很爛”,從而暴露了這些人“拿人好處,替人宣傳”的商業虛偽性。這迫使很多人珍惜自己的名聲,逐漸淡化自己的宣傳工具性。而一些職業影評人,早已墮落成“自彈自唱”的軟文寫手,在影迷當中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和影響力。
  於是,製片方開始關注在時光網、豆瓣網等網上的評分系統,因為理論上這些分數是海量的普通觀眾給出的,而不是片方“製造”,從而具有公信力,是很多人觀影參照的標準。但正是這些網站評分有價值,才被國內片方重視,從而不斷介入並毀掉了這套評分系統所特有的價值。
  按照目前的説法,水軍的工作就是為僱主刷高分,為競爭對手刷低分,同時在微博、論壇以及專業網站的跟帖中“詆毀對手”。但是,當這種陰暗的手段開始成為一些領域的業界常態的時候,導演或營銷部門的目的已經不再是製造口碑吸引觀眾了,而是可以更容易的將市場失敗歸因於對手的陰謀,這樣導演可以保留面子,也可以借此為投資虧損開脫。
  因此,就雙方導演和製片部門而言,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相互指責使用水軍既可以贏得媒體曝光率,又可以各自將失敗歸因於對手的下三濫。這就是為什麼,只有一部缺少口碑的電影才利用水軍,因為吸引人的電影根本不用雇傭水軍就會有口碑,即使對手雇傭一小撮水軍攻擊好電影也詆毀不了海量公眾的評價。
  就陸川而言,即使對手利用水軍攻擊,如果自己的電影能夠贏得觀眾的掌聲,其實根本不需要用水軍回擊。他認為公映前分數很高,而公映後分數很低,這是被水軍黑的結果。這個結論也不一定成立,畢竟在公映前的分數或許都來自自己邀請提前觀影的“朋友”,這裡面有情感或利益因素左右,而公映後的分數來自大眾而非水軍。
  在沒有確鑿證據的前提下,僅僅憑藉分數下降就斷定有水軍攻擊非常可笑,因為這個判斷的前提是:自認為分數應該很高,不應該這麼低。問題是,那只是你自己的而非大眾的判斷。難道沒有這個評分系統的時候票房慘敗,就可以歸罪於觀眾不懂欣賞你的電影?
  將電影票房慘澹歸因於水軍破壞,是一種推卸責任轉移視線的做法,也是一種自大而不知自省的態度。如果電影人以這種態度對待觀眾、對待投資者,那很不負責。任何時候,作為電影人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不應該利用水軍來捍衛自己的尊嚴,電影人的職責就是拍好電影,然後交給觀眾和市場。不參與和組織商業化的“口碑維護運動”,是電影人的職業道德底線,因為對於電影真正的評價,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操縱。
  今年以來,國産電影的票房比重持續回落,一個原因是進口電影數量增加了,但更重要的是,國産電影的數量繁榮而質量提高不太明顯。在一個由好萊塢海量作品通過各種便利方式培養了一大批國內高素質觀眾的時代,影迷對國産電影的期待也越來越高。
  因此,中國的大部分電影人應該學會反省,而不是牛烘烘的指責市場和觀眾,沒有一個謙卑的態度,就不可能有進步的可能。在過去幾年,大量資金涌入影視製作行業,為中國電影業發展提供了動力,電影人應該珍惜投資者的信任和觀影市場的繁榮,而不是把投資者和觀眾當傻瓜,自大心態下的粗製濫造與投機撈錢的心態,最終會毀掉國産電影最好的時光。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國産電影集體狂歡不能倚仗大片獨舞 2009-02-17
國産電影的大片、小片和中片 2007-01-29
2006年韓國國産電影票房首次突破六成大關 2007-01-05
韓國國産電影票房首次突破六成 2007-01-04
日本今年全年國産電影票房有望逾千億日元 2006-12-2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