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持久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2012-11-30   作者:張楓逸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作為制定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的前提和基礎,此次《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有望作出提高徵地補償數額的重大修改,這將為合理解決失地農民的生産生活問題鋪平道路。
  不過,提高一次性的徵地補償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又缺乏其他基本生存技能的情況下,農民依舊面臨坐吃山空的可能。近年來,一些地方農民因拆遷一夜暴富後,終日無所事事、鬥富比奢,很多人因無度揮霍而返貧。同時,隨着市場准入門檻的提高,沒有了土地作為緩衝,轉型農民創業的成本和風險也在悄然增加,一旦盲目投資創業失敗,很難從頭再來。
  改革開放之初,香港的商人來廣東征地建廠,香港人付租金,到現在,該地農民還在受益。
  因此,完善徵地補償不能單純提高標準,必須改變“一錘子”買賣思維,讓農民持久合理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首先,對於城中村和周邊村的改造,可以採取貨幣安置、招工安置、農業安置、劃地安置、住房安置等多種安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避免單一安置方式的局限和缺點;其次,對有穩定收入的項目,農民可以用土地使用權入股,享受收益分紅。此舉不僅有助於失地農民的財富具備造血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在徵地之初,我們並無法有效預估土地資本化後的升值收益,對於農民的補償部分難免存在偏差,而土地入股有利於農民真正參與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體系,公平調整利益分配格局。由於利益相關,榮辱與共,農民也能積極主動地配合徵地工作以及未來的土地經營。
  此外,還應看到,土地對於農民來説不僅是一種資源,還是一種生産資料,具有社保功能。正如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所言,“未來土地制度改革的趨勢,是要讓失地農民有保障,讓農民與土地一起實現城市化”,如何解決農民失去土地之後的培訓、就業、社保等問題,也應寫入相關法律。厘清相關部門職能,明確相關優惠政策,保障農民“失地不失保,失地不失業”,盡快適應角色轉型,更好地融入工業化、城鎮化。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嚴徵土地增值稅 江蘇給樓市遇冷 2012-08-29
提高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 2011-12-28
提高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 2011-12-28
河南將提高土地增值稅核定徵收率 2011-12-23
青島市前三季度土地增值稅翻番 2011-10-2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