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持續深入,“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在這種大背景下,以證券公司為代表的直接融資中介大有可為。一方面證券行業佔國民經濟比重上升本身符合産業演進的趨勢,另一方面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新增長點的培育所産生的直接融資需求,更是證券行業發展壯大的良好契機。同時,伴隨着我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和居民財富的迅速增加,居民對財富管理需求的增長也十分迅猛,一個巨大的財富管理市場勢必形成。因此,無論是經濟發展轉型還是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迅猛增長,都對證券公司未來的經營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國內證券公司現階段業務模式嚴重依賴傳統的通道業務,無法滿足實體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差異化日益明顯的金融服務需求。要實現通道型盈利模式向服務型盈利模式的轉換,我國證券公司必須站在財富管理的高度對現有業務結構進行分解、整合和再生,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和資産定價能力的培育,重點發展資産管理業務。
近年來,證券公司的資産管理業務才逐漸步入規範發展時期,業務種類逐漸多樣化,業務規模也迅速躍升。截止到2012年7月底,證券公司各類集合資産管理計劃的總凈值達到1635億元,相比2005年增長了43.85倍。然而,即便券商理財規模過去6年中平均130%的增長率僅次於銀行理財,但其對全行業增量的貢獻還不足1%,正可謂一個快速擴張的資産管理行業和一個被逐漸邊緣化的證券行業並存。銷售渠道不暢、投資標的受限和發行制度缺乏靈活性是近年來券商資管業務發展相對滯後的主要原因。
證券公司資産管理業務之所以發展滯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目前國內資産管理市場還只是一種“通道型”市場而非“服務型”市場。銷售渠道的“通道型”特徵顯而易見,銀行和保險憑藉數量眾多的服務人員和分佈廣泛的營業網點把握着資産管理行業的咽喉,同時銀行還具有存款和結算優勢。另一個“通道型”特徵在於對産品功能的分割,券商資管業務可選投資標的範圍受限致使其産品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和過度依賴二級市場表現,審批制則更是抑制了券商資管産品推新的靈活性和速度,無論是投資標的限制還是發行制度層面的差異,本質上講依然是一種對通道的人為割裂,券商資管業務發展相對滯後也可以理解為其所“被給予”的“蛋糕”最小。
與國內證券公司面臨渠道、投資標的和發行制度等諸多限制所不同,美國證券公司的境況要優越很多。首先,美國證券公司開展資産管理業務具有渠道優勢。一方面行業發展初期商業銀行受限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無權銷售共同基金産品,另一方面美國證券公司在機構數量上與商業銀行相比同樣佔據優勢。其次,美國證券公司開展資産管理業務不存在投資範圍的限制。由於美國監管當局將資産管理各子行業均置於統一的信託框架下予以管理,證券公司開展資産管理業務並不會遭受特別限制。
能夠不斷推出功能齊備的新産品是美國證券公司贏得競爭優勢的訣竅之一,現金管理賬戶(Cash
Management Account)和包管賬戶(Wrap
Account)等是其典型代表。美林證券在1975年推出現金管理賬戶,將證券交易賬戶、結算性存款賬戶和貨幣市場基金整合在一起,客戶通過CMA既可以進行證券交易,也可以存取款、信用卡轉賬和結算,這種同時具備支付便利和高收益率的新産品非常受市場歡迎。包管賬戶的出現讓證券公司則真正從産品上實現了客戶需求導向制,儘管商業銀行在90年代也推出了類似的綜合性賬戶管理服務,但證券公司仍舊憑藉其專業化服務和折扣優惠佔據優勢。根據Cerulli
Associates的統計,2011年六大類包管賬戶所管理的資産已經超過1.7萬億美元,其中近60%掌握在美林、摩根斯坦利和嘉信理財手中。
除包管賬戶外,美國證券公司資産管理業務取得成功的另一個訣竅在於其價值鏈層面精準的差異化定位。與國內資産管理行業的“通道型”業務模式不同,美國的資産管理行業具有非常典型的“服務型”特徵。資産管理人位於整個價值鏈的頂端,但其服務價值必須通過産品設計者、銷售者和市場看護者等中介才能得以實現,這意味着最終客戶的需求會先經過投資型購買者和市場看護者進行具象化和數量化,然後由銷售者與産品設計者進行溝通,並由後者根據銷售者提出的需求和資産管理人的專業特長、投資風格來設計可交易的金融産品。
通常來講,證券公司會將整個價值鏈條加以模塊化,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多個環節進行參與並構建特色。儘管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和嘉信理財都是業內著名的資産管理者,但高盛在産品設計環節更具優勢,美林和嘉信理財以産品銷售見長,而摩根斯坦利則在兩個環節較為均衡。並且,即便美林和嘉信理財都強調個人投資者服務,但前者的美林投資經理主要服務於高凈值客戶並以專業化、個性化的諮詢顧問和資産配置服務著稱,後者則更多專注於大眾投資者的養老金管理和低成本的賬戶管理,在資産配置方面則賦予客戶更多的自由度。
據此,通過前文對中美證券公司資産管理業務發展的分析,對於如何更好地發展國內證券公司的資産管理業務,筆者認為,首先應賦予證券公司支付功能,營造公平的創新環境。美國證券公司能夠不斷推出諸如CMA和包管賬戶等同時具備支付結算和投資管理功能的金融産品,是其能夠與商業銀行同&競爭甚至取得領先的關鍵,而在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則應歸功於寬鬆的監管環境對産品創新的激勵和扶持。
目前國內證券公司受累於“通道困局”,客戶資金賬戶處於“封閉運行”狀態,嚴重限制了證券公司在這方面進行創新性産品開發的能力和動力。證券市場的周期性特徵決定了支付功能缺失的資管産品無法幫助客戶真正實現資産動態配置和風險有效管理,適度打破客戶資金的“封閉運行”環境,加快建設跨市場交易結算系統,賦予證券公司以支付結算功能,不僅能夠修復現有主管産品的功能缺陷和結構缺陷,還能營造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和創新環境,從而激發資産管理行業的活力並提升金融市場的效率。
其次,找準産業價值鏈定位,走“雙重”差異化發展道路。一方面,從行業整體角度來講,銀行和保險的渠道優勢很難改變,證券公司則更應該瞄準産業價值鏈的其餘環節,比如産品設計、組合管理和諮詢顧問服務,可以將銀行和保險等機構投資者作為自己的主要服務對象(投資性購買者)實現“借道”,加強銀證合作和保證合作。另一方面,從行業內部來講,證券公司開展資産管理業務也不宜一味地強調大而全,各家公司選擇自身所擅長的領域精耕細作,進行差異化競爭,無疑更有利於其自身品牌的建設。
此外,拓寬券商資管投資標的範圍和代銷産品範圍,産品發行實行備案制,加強對中小企業發行私募債的扶持和引導,繁榮基礎證券市場,均能為國內證券公司發展資産管理業務,並藉此實現業務結構調整和盈利模式的轉型提供非常重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