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目前的時點,宏觀層面上的迷茫令A股投資者很是糾結,大家都在預測中國經濟何時能企穩復蘇,政府換屆後的發展方向,部分市場參與者試圖通過對這些宏觀層面的分析判斷找到能有市場號召力的投資主題。短期經濟數據和一些不同層面上的政策信號往往成為上述判斷的依據,我們經常看到在重要數據和政策公布後,市場出現大幅的波動,但有時好的數據未必會帶來好的市場表現,投資者預期和這些“判斷依據”間的落差往往左右市場短期波動的方向。 但這種自上而下的投資策略面臨着一些挑戰,不僅市場參與者的預期參差不齊,而且這種預期與“判斷依據”間的落差因為當前對宏觀經濟預測難度的增加而更加難以把握。比如過去經濟和通脹雙降的衰退周期從歷史上看最多是連續3個季度,但經濟從2011年四季度開始已經連續4個季度陷入衰退周期,而且這一趨勢目前來看仍在延續。 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在於目前的經濟周期與過去10年已經不同,通過歷史預測未來的難度明顯增加,原來大家通過簡單的産出供給缺口理論,以及一些中國歷史經濟規律就能夠來預測經濟的波動方向,但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2009年政府的4萬億刺激,導致了大量製造業的産能過度擴張。而目前來看,政府沒有能力也不會再採取類似的大規模刺激計劃,在外需也陷入低迷的情況下,對於大部分在上個周期擴張産能的製造業公司只能通過被動的産能收縮或者結構調整來消化過剩的産能,表現到實體經濟層面,就是經濟連續多個季度的回落和企業經營環境的惡化,不用説陷入困境已久的鋼鐵行業,煤炭,工程機械以及其他許多中間製造業的彈性也顯著減弱,過往的周期輪迴和産業輪動經驗面臨失效。 在這樣的形勢下,按照以前歷史經驗做出的宏觀預測和資産配置無疑面臨比較大的挑戰,投資上如何應對這種局面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這倒是讓我想到一句成語“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説到這句話普遍認為是鼓勵動手實幹的意思。但從這句成語的出處來看,這句話的寓意遠不止於此。《漢書 董仲舒傳》中説“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句話中“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就是告誡人們,人的思想觀念、處理事情的方法、各種制度和策略應當隨着環境變化做出必要的調整和改變,這才有後面的“退而結網”,就是指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依據實際情況,努力解決實現目標的手段問題。 當前甚至今後相當長的時間,我們將面臨和前十年顯著不同的經濟環境,目前依靠難以把握的宏觀經濟預測作為資産配置的依據風險加大、不確定性增高,弱化自上而下的資産配置思路,腳踏實地尋找能夠穿越周期的成長股,又何嘗不是因應環境變化而“更化”,結出的另外一張“網”呢?過去幾年,雖然宏觀經濟跌宕起伏,A股市場一批優質公司還是通過持續成長的業績,抵禦了經濟波動和股市估值重心持續下移的負面影響,為投資者貢獻出了豐厚的回報。這其中以白酒、醫藥、以及諸如建築裝飾、日化為代表的消費屬性較強的幾大行業無疑是大量優質成長股誕生的搖籃。研究美國股市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發現上市公司結構的變化,從早期的重工業,製造業佔主導,逐步過渡到消費品行業佔據主導的過程,過去50年,美國表現最好的20個上市公司中有16個是消費品公司。我們有理由認為,目前A股市場消費品行業成長股頻出,市值佔比提高的趨勢不會是曇花一現,而將是一個長期趨勢,優選消費品行業中的成長股這張“網”仍將大有所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