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江西賽維甚至包括昔日行業老大無錫尚德等4家光伏企業因股價過低,先後收到美國紐交所的退市警告。 紐交所的“退市警告”,其所謂的“理由”是否合理,在此暫且不論。面對“退市警告”,我們也應對我國光伏産業的發展模式,認真反思。 前幾年,在各級政府的鼓勵和大力推動下,中國光伏産業依靠原材料、市場“兩頭在外”模式,快速壯大,産能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但風雲多變,隨着産能一再擴大,産業的競爭加劇,特別是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以及主要市場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中國光伏企業的市場空間被不斷打壓,利潤不斷下降。目前,我國光伏産業對外依存度高達90%左右。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這樣極其依賴國際市場的産業,出現眾多企業停産半停産甚至倒閉,是不難理解的。 其實,光伏産業的危機,就是過度依賴外需的傳統發展模式的危機。這種危機已經不是第一次爆發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我國東南沿海大量“三來一補”的“貼牌”工廠被國際市場的突變打個措手不及,不少企業倒閉關門,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光伏産業是公認的新興産業,光伏發電也是舉世認可的清潔能源,但光伏企業的發展走的還是“三來一補”企業的這條老路,也是把自己的命脈寄託於國際市場。 “退市警告”警告我們,無論是“三來一補”的“貼牌”工廠,還是“兩頭在外”的光伏企業,都是依託廉價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成本等發展起來的模式,缺乏核心技術、品牌,處於國際産業鏈的低端。這種發展模式下,國內産業只能看國外市場的“臉色”行事,只要國際市場一疲軟,整個行業就陷入困境。 有産能必須要有市場,否則就只能關門。我國光伏産能向哪去找市場?結論是:開發國內光伏市場。以內需為主是大國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産業壯大的戰略基點。從市場規模看,2011年國內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僅為300萬千瓦,只相當於一個中型火電廠的裝機規模。而在新能源應用較早的德國,光伏發電已經達到全國用電量的10%。按10月份全國社會用電量3998億千瓦時計算,我國光伏發電若達到德國水平,光伏並網電量要達到399億千瓦時,要貢獻這麼多的電量,光伏發電並網裝機增長空間巨大。而從經濟發展方式的角度看,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光伏發電也十分符合我國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那麼,為什麼廣闊的國內市場未被開發?主要原因是國內光伏發電成本高,難以取得並網配額。國內市場因沒有並網配額,光伏發電只賠不賺,只好在國外找市場。可見,破解光伏並網難題,是培育國內光伏市場的必須,也是解決光伏産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前些年,國內許多地方都高度重視光伏産業發展,將其定為支柱産業,制定了規模可觀的發展規劃,但無一例外地都忽視了國內光伏發電的並網配額問題。值得高興的是,近兩月來,隨着《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和促進分佈式光伏發電並網相關辦法相繼&&,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都把解決這一問題擺上了重要位置,國內光伏市場啟動已現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