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中國最熱門的資産配置,不再買房子,也不是買股票,而是銀行的理財産品。在理財産品的衝擊下,不僅銀行內的存款構成發生變化,不同銀行之間的存款也頻繁“搬家”。很多人説,理財産品其實就是變相的利率市場化競爭,每家銀行都渴望給出更高的利率來“虹吸”別家存款。 很多人對理財産品熱潮非常擔心,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影子銀行的風險。不過,畢竟不像美國金融危機是衍生品爆發的。理財産品熱潮更像是1970年代美國的“破Q”(Q條例)創新。Q條例創造了銀行業的各種管制,比如大額可轉讓存單(CD)的出現就是繞開或者破除這種管制。 我們都知道,2010年可以説是理財産品的“爆炸元年”,在監管層強制要求理財入表內之後,2010年表內理財産品發行餘額高達2495億元,2011年急速上升到9678億元,今年估計餘額能達到2.5萬億。但是這中間有一個困惑,因為在2011年大部分解釋理財産品井噴的原因是:通脹高、負利率、資金面開始趨緊。居民和企業憂慮存款在銀行裏面受到負利率的侵蝕,他們非常有動力購買高利率的産品。而銀行在資金逐漸趨緊下,也非常願意給出較高的理財産品收益。但是這個理由在2012年是很難成立的,因為通脹開始回落,利率已經變成正的,而且經濟下行嚴重,好的投資項目越來越少,能給出的實惠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理財更加狂飆突進,着實令人費解。 如果很難用清晰的基本面因素來解釋,那麼只能接受“趨勢自我強化”的原因,而在這個過程中大規模的道德風險必然會涌現,理財産品從金融抑制下給出的“正常利益”,變成給出“超額利益”,那麼對應的,投資者要支付意想不到的風險。 監管部門在2009年為遏製表外化,刺激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給理財産品“背書”:表內核算的保本型理財産品或結構性存款在出現投資虧損後需要由銀行彌補損失或實現承諾的收益。儘管監管部門是針對一部分理財産品的“背書”,但很多人被銀行銷售代表誤導,以為只要是理財産品就是更為靈活的存款替代物。 對於銀行來説,它們的重點不可能還是放在保本産品上面,所以長期的信託型、挂鉤型、債券型理財産品變成了它們最渴望發展的部分。事實上保本類産品的比重正在下滑。銀行希望繼續提高産品的收益,但是擴大産品的風險。而此時,監管部門也心領神會地發出“買家自負”聲明。 這意味着,飽肚子的飯局結束了,暴飲暴食暴斃的宴席開始了。我們猜測,銀行在面對經濟下行、貸款質量惡化、壞賬率“溫水煮青蛙”升高的趨勢下,一定有動力將正在變壞的項目變換成信託、債券等理財産品去兜售,這不像過去是小産品類,可能將是大産品類。如果我們將負利率時期的理財産品視為“追逐一般性的社會利潤”,那麼現在,理財産品將變成“分攤一般性的社會壞賬”。中國不會有次貸危機,但是會有“壞賬分攤”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