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酒鬼酒深陷塑化劑超標風波,中國酒業協會發表聲明稱,目前,我國白酒標準正在研究白酒産品塑化劑含量標準限定,某些媒體在缺乏依據的情況下就斷言白酒産品塑化劑超標,這種做法是不負責任的行為。白酒産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劑成分。其中高檔白酒含量較高,低檔白酒含量較低(11月20日《新京報》)。
去年,台灣地區爆發過大面積的塑化劑風波,幾乎所有台灣主要食品廠商都牽涉其中。事後,衞生部緊急將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列入可能用於食品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並已明確了相應的檢測方法。可惜,相關部門似乎並未對此進行大規模檢測,或者僅僅只是檢測而未將結果公布。
酒業協會駁斥媒體“在缺乏依據的情況下就斷言白酒産品塑化劑超標”不負責任,理由是白酒産品塑化劑含量標準尚未制定。可問題是,一年多過去了,為什麼在衞生部已將塑化劑列入“黑名單”並明確檢測方法的情況下,相關標準卻始終未能制定出來呢?這個標準究竟該由誰來制定?酒業協會嗎?公眾還想知道的是,塑化劑之於白酒,究竟是一個能否有的問題,還是一個能有多少的問題?難道白酒中出現塑化劑成分真的不可避免嗎?
如果不是這次風波,公眾或許永遠不會知道,去年6月台灣地區塑化劑事件後,酒業協會隨即對全國白酒産品塑化劑殘留含量作了大量調研,結果是“白酒産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劑成分”。可是,酒業協會並未及時對社會公開這一檢測結果,而只是對內“要求全面查清白酒中的塑化劑産生來源”。這顯然是對公眾知情權的無視和侵犯。我們不知道,如果不是這次媒體曝光,酒業協會還準備隱瞞公眾多久?
關於白酒中塑化劑的産生來源,坊間輿論的説法是“為了讓年份不夠的酒液看起來好看,增加各種增粘劑可固化偽造糧食酒內的糖分,産生粘杯挂杯的效果”。另有知情人士稱,除了塑化劑,勾兌白酒為達到糧食釀造的酒香可能還添加了其他的化學物質。可酒業協會卻辯稱,“白酒生産過程中自身發酵環節不産生塑化劑,白酒産品中的塑化劑屬於特定遷移”,主要來自生産和保存過程中使用的塑料製品。矛盾之處在於:既然是“特定遷移”,為何又“高檔白酒含量較高,低檔白酒含量較低”呢?難道是越高檔的白酒使用的塑料製品越多?
白酒中“基本上都含有”的塑化劑究竟因何而來,是否存在嚴重超標,白酒塑化劑含量標準又何時才能制定出來,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應該只由酒業協會來出面“澄清”。作為既得利益的行業協會,自然會為酒企説話並將責任推得乾乾淨淨,它的立場決定了它不可能真正維護消費者的利益。該由國家質監部門出面進行權威檢測和獨立評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