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的社會保障將助推經濟社會轉型
2012-11-16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社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近日,人社部&&截至今年10月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4.59億,城鄉老年居民領取養老金為1.25億,同時已把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納入議程,並探尋把物價水平、各級財政承擔能力等作為基礎養老金髮放標準的可行性。
  當前,國務院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基本覆蓋城鄉所有老年人口;但由於通脹因素,其有效保障水平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可見,一旦基礎養老金的發放標準與物價水平等因素挂鉤,將不僅增加基礎養老金體系的經濟因素的適應能力,穩定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而且可緩解居民預防性和被動性儲蓄壓力,聚斂內需型經濟增長動力,助推經濟社會穩步轉型。
  坦白説,加大社會保障等民生投入,已具有了可資發力的施展平台,也已經在全社會形成共識。人們追求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等將是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奮鬥目標。這反映今後關注民生的財政預算投入會更受重視。如當前職工養老保險、新農保和城鎮居民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的構建,已使國內養老保險呈現出多層次、廣覆蓋的特徵,這為提高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提供了基礎框架和平台。
  當然,要有效實現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水平的奮鬥目標,無疑亟須致力於構建公私邊界清晰的社會保障體系,實行政府公共服務性基礎養老金與個人繳費性養老體系的分離,使國內養老體系既彰顯普惠和公平性,又兼具激勵相容之效率性,避免普惠制與個人繳費確認制混雜等而出現的逆向選擇效應。
  政府提供的基礎養老金應該主要滿足居民最基本生存需求,以體現公平性,而個人繳費類養老保險的市場化、商業化運作,則體現激勵相容的效率性。這樣的好處是使兩個體系既相互獨立、互補替代又能相互補充,進而很好地把公平與效率有機結合。畢竟,隨着人口老齡化和社保歷史欠庫等,一旦基礎養老金水平隨物價水平而變動,會增加各地養老金支付壓力。
  與此同時,今後需加快推進財政預算支出的社會保障化,使財政政策由“增長刺激型”轉向“公平激勵型”。當前,人口老齡化已使上海等地出現社保支出性貧困。而一些地方財政的負債狀況也令人關注。
  因此,接下來需盡快調整財政支出方向,減少建設型財政規模,把更多財政資源投入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保障領域,並在支出方向上實行補需方和人頭而非補供方和磚頭。如把更多財政資源用於社保領域,為居民提供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水平,不僅可避免保障民生的投入變成民生型建設項目,出現有民生投入而缺乏民生服務保障的情況,而且,可使財政支出轉向補需方和人頭,引導社會資本布局服務民生的投資項目,從而助推經濟的內生增長速度。
  總之,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水平,旨在通過間接服務手段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其不僅緩解居民老無所依問題和適齡勞動力的後顧之憂,令居民通過安心工作和學習追求美好生活的氣氛,而且將護衛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經濟社會轉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新發展:建設更加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 2012-11-15
亞洲地區社會保障制度 2012-10-29
刺激消費還需提高居民社會保障 2012-10-11
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亟須頂層設計 2012-10-10
銀河證券孫建波:穩增長亟需建立成熟社會保障機制 2012-09-1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