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節”是怎樣煉成的
2012-11-12   作者:黃英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又是一年的11月11日,這個平常的數字日期組合,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們眼裏沒什麼特別,可在當下青年心目中可是值得慶祝的節日——“光棍節”。“光棍節”的來歷一直是個謎,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和説法。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大學生自創的娛樂性節日,本意多少帶有些調侃的意味。如今的“光棍節”已成為單身人士聚會、狂歡、購物、相親或結婚的節日。
  與中國傳統節日以及西方傳來的“洋節”不同,“光棍節”既沒有中國古老傳説的文化沉澱,也並非外來文化的衝擊。作為新生的節日,它並不符合傳統人類學、美學以及文化研究對節日的定義——既沒有凝固一套嚴格完整的象徵符號系統,也沒有本質的、深刻的、世界觀性質的思想內涵。但“光棍節”慶典活動內容極其豐富,最重要的是不僅走紅網絡,而且回歸現實生活。節日是人類為適應生産或生活的需要在特定時間共同做特定的事而形成的文化認同,那麼“光棍節”為何能被憑空製造出來?
  首先,青年群體自尊、自愛、自信、自強意識凸顯。“光棍節”是在中國高校慢慢衍生出來的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新時代的大學生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起來,物質生活大大提高,開始關注自身的全面發展,尊重善待他人,自信關愛自己。並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拓展思維,尋求創意,弘揚現代文明的個體平等、善待和融洽。“光棍節”作為大學生自創的節日,它的誕生就不同於中國的傳統節日,青年人將此節日的慶祝群體定格化,並賦予節日隨心所欲的慶祝方式。“光棍節”節慶文化不僅凸顯現代社會個性自由、多元化、時尚化和享受生活等理念,也符合人們生存、享受、發展的多重人生層次。
  其次,青年群體自嘲、糾結、從眾的矛盾心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戀愛的態度有着極大的改變,由先前的禁止到既不提倡也不反對,校園愛情一下子出現“井噴”,一對對小情侶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而那些未找到合適戀愛對象的大學生在羨慕的同時必須學會自我解嘲,尋找一個心理共鳴的群體,以解苦悶與煩惱,同時也向已戀愛群體宣告單身的自由與快樂,“光棍節”由此而生。眾多的剩男剩女,需要在適當的日子裏狂歡、發泄,也需要積極務實地面對“終身大事”,尋找到合適的伴侶以結束單身生活。出自同一人為“光棍節”創作的兩首歌曲《光棍快樂》和《光棍好苦》細膩地表達了這種自嘲糾結的心理。
  第三,社會文化展現出多元性、包容性、草根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還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將民間的“草根文化”提升到新的平台。“草根文化”現象其實是民眾的一種訴求表達,折射出民眾的生活和消費需求,以及存在的心理需求。社會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草根性等特質,為青年人製造新意的節日和節日文化提供了空間。
  最後,新聞媒體的介入與商業的運作為“光棍節”推波助瀾。新聞媒體以極大的熱情關注着一系列“光棍節”運動,起初可能是因為這些節日字面上就有新聞效應,符合年輕人標新立異的個性,能夠迅速吸引青年人的眼球。隨着這些節日各種活動的開展,新聞媒體開始關注起青年群體的心理需求,分析深層次的原因。新聞媒體的介入使得原本小範圍的“造節”運動得到全國青年群體的呼應。此外,商業的運作放大了青年自創節日文化的消費需求,商業策劃者從青年自創的節日裏看到了極廣的商業銷售空間;當然,商家新穎、奇特、浪漫的創意也滿足了青年群體精神上的需求。
  “光棍節”的製造,是當下的青年人賦予其一定的內涵來構建自己的文化與群體身份,有着鮮明的時代特色。而青年文化的發展,反映了青年人價值觀的演變。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光棍節,從“屌絲”自嘲到商家狂歡 2012-11-12
“光棍節”變身“購物節”? 2012-11-11
"雙十一":從光棍節到電商狂歡節 2012-11-09
淘寶係一天交易額超52億 電商光棍節瘋狂吸金 2011-11-14
八菱科技光棍節上市 問題董事長顧瑜身價超2億 2011-11-1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